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传仓央嘉措曾受观音托梦 在凡间寻访度母女神(图)

2014年06月25日 14:25 来源:拉萨晚报 参与互动(0)

  在路上,走着走着,你就偶遇了一个人或是一座建筑,然后了解到一段故事。

  在采访中,记者偶遇了一座黄房子。那就是位于鲁固社区鲁固一巷的鲁固果瓦康色。

   初见它的那一刻,竟有些惊讶,这就是“黄房子”!从我对西藏历史有限的了解中知道,黄房子都和仓央嘉措有关。走进黄房子,拾级而上,居然找到了这座房子原来主人的第四代子孙。在这里,他们经常会面对无意闯入的游客,而他们也乐意向更多的人讲述这座大院的故事。在重复的叙述中,家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如今,祖辈的辉煌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不能复制,唯有传承。如同这座大院,它将一直在那儿,见证着后辈子孙的努力打拼,见证着很多人的来去和孤独。

  提到黄房子,不得不提玛吉阿米。

  玛吉阿米,藏语的含义又是什么呢?玛吉”为未生或未染,可解读为圣洁、无瑕、纯真;阿米”是“阿妈”的介词形式,原意为母亲。在藏族人民的审美观中,母亲是女性美的化身,母亲身上浓缩了女人内外在所有的美。因此“玛吉阿米”的全意是:圣洁的母亲、纯洁的少女、未嫁的姑娘或可引申为美丽的遗梦……玛吉阿米的词意本就已如此丰富,而围绕这个词更有着令人心旌摇曳的美丽传说。这个传说的主人翁就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他肩负着一个重要使命:观世音菩萨曾托梦给他,让他在凡间寻访度母女神,以助众生之利。因为度母女神常以绝美女性的形象出没于尘世俗间,故在西藏很多地方都曾留有仓央嘉措寻访度母女神的“神迹”。而当年仓央嘉措与情人秘密幽会的地方,正是玛吉阿米所在的那个土黄色小楼。

  而鲁固果瓦康色则有另外的故事,传说这曾是仓央嘉措喝青稞酒的地方。

  关于“鲁固”的由来,得从传召大法会说起。鲁”是藏传佛教中的神,常居于树下、井边、厨房等,固”是“等待”。鲁固”的意思是“鲁神”在这里等待释迦牟尼佛。每年藏历正月初四至二十五,大昭寺都要举行传召大法会,期间各地僧人云集大昭寺内,诵经祈祷,讲经辩学,而身在布达拉宫的释迦牟尼佛要想到大昭寺参加法会,鲁固是必经之路。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多不明白,为什么鲁固是从布达拉宫前往大昭寺的必经之路呢?现在的拉萨城,自然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可老人们知道,在曾经,要从布达拉宫去大昭寺,还就得从宇拓桥走。

  因着采访的缘故,才有机会真正走进古建大院,走进寻常人家的生活,去聆听他们的欢喜和哀愁。其实,拉萨很多的老巷子都是第一次走进去。同样的小巷子,相同的古老幽深,阳光在头顶窄窄的天空上,投下来的光影半明半暗。顺着鲁固一巷走过去,眼前赫然有一栋黄色的房子矗立。门口的两块牌匾上分别写着“鲁固果瓦康色”和“果瓦康色”。两块匾牌的相同之处是都书写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不同之处在于其中一块上面书写着公布日期和挂牌日期。

  夫妻俩邀请记者去他们家的客厅坐坐,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作为后人的传承和坚持。

  或许是家族做生意的启迪,次仁多吉13岁就开始做生意了。今年53岁的他,做生意已经有四十年了。那时候,我们从“大礼堂”拉萨百货前身)进货到八廓街去卖,只能赚几分钱、几毛钱,后来能赚到几块钱。那时拉萨的人很少,做生意的人更少。”四十年过去了,从次仁多吉家的装修、摆设就可以看出来,他如今的生意做得很成功。

  原来,次仁多吉家的店面就开在江苏路,主要经营服装和外贸生意。今年藏历新年期间记者曾经采访过他们这家店,了解到他们家专门定做藏装,并定做藏族传统饰品,走的是高端定制路线。没有想到在采访古建大院时竟然又遇上了,这应该也是一种缘分。

  坐下来,主人热情地斟上一杯甜茶,下午的燥热在这间凉爽的房子里退去了。打量整个房子的装饰,既古朴又现代,那些被人们渐渐遗忘的在这里被唤醒,那些生活必需的在这里呈现,怀旧和时尚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人的骨子里对过去总有一种情结,你看那老式的灶台就是如此。

  “那是我依照曾经的样子,做了一个老式的灶台,虽然很少用,但是看着心里就暖暖的。”次仁多吉笑着说。而旁边的一个木制半人高的栏杆作为客厅和厨房的隔断,一下让这个空间有了层次感。在客厅的两处,摆放着两套沙发,一处是靠窗的小型沙发,此处适合两个人临窗坐着闲聊或是小聚,看看风景。

  而中央处的大长条沙发座椅,则适合全家聚集,看看电视,聊聊家常。而在屋子中间,摆放的炉具也恰好将客厅划分了功能区域且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摆放在上面的一套酥油陶罐则很有来历。“这是我们家传的一套酥油茶炉。”记者看到,这套茶炉属于陶器,光亮的釉色和精致的花纹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个老物件。“这套瓷器下面是一个底座,可以在里面放上炭火,酥油茶壶坐在上面,就那么一直煨着,这样不至于冷却。”提起上面的茶壶,记者看到,茶炉里面还有一些灰烬。抚摸着茶壶光亮的外表,感觉温润如玉,时光岁月的沉淀,让这老物件焕发出新的生命和赋予其更多的内涵。如今,老物件仍在使用着,从茶壶里飘出的茶香,如今还在温暖着,还在温润着后辈的心灵。

  在屋子的一角,记者看到,这里陈列着一架子的老物件。这些都是我收藏来的,就我本人来说,我比较喜欢老物件,有怀旧的味道。”次仁多吉笑着说。

  记者仔细地环视了一下屋内的陈设,现代化的地板,仿古的吊灯,屋内柱子的装饰,墙上的壁画。光线柔和,色彩生动。现代和仿古相结合,情趣和意境皆彰显了主人的品位。

  走出来,外面是宽宽的阳台。

  阳台上,很多花儿正怒放着。为了遮挡夏天的阳光,顶上拉了一块遮阳布,光影透过缝隙调皮地在阳台上洒下影子。夏天的晚上,我们常常坐在阳台上看星星,享受徐徐清风,享受独处一隅的安静。”赤列有着这样的生活情调。

  临走时,赤列还说:经常会有很多游客无意中闯进来,这样的黄房子大院对于他们有莫大的吸引力。我们并不认为这是打扰,相反很乐意向他们讲述我们祖辈的故事。讲的次数多了,多得都能写成一本书了。”是啊,大院本身就是一本书,厚重的历史史书,只有走近她,深入地阅读,才能品味其内涵。

  和大多数大院的功能一样,鲁固果瓦康色如今已经是民居了。走进大门,顺着左边靠墙的石梯可以直接上楼,右边就是一楼,有着宽敞的院子,院子里,有一个公共的盥洗池,有阿佳正在洗衣服,院里有晾晒的衣服和撑开的太阳伞,显示这里有着浓郁的老百姓的生活气息。

  在居委会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径直上到三楼。一楼是石梯,二楼转角处是窄窄的木梯,光线比较暗。上到三楼,眼前豁然开朗。阳台上光线充足,盆栽的花朵正吐露芬芳。遮阳棚遮挡了正午强烈的光线,坐在阳台上感觉有丝丝凉意。

  首先见到的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布满了笑容,她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乐呵呵地看着我笑。笑起来,脸上的褶子都挤到一块去了,每个皱纹的褶子里,都仿佛装满了故事。老人说她是1984年才搬到这里住的。采访间,陪同的两位年轻人显然不能把老人的讲述全部翻译过来,迷茫之时,记者就和老人相视而笑。老人时而皱眉、时而低下头沉思、时而微闭着眼,仰着头,似乎想起来又似乎忘却了。看着眼前这位慈祥和蔼的老奶奶,我一下就想起了我的奶奶。我的奶奶已经去世了,她在世时,夏天常常坐着坐着就打瞌睡了,嘴微张着,眼睛闭着,软软的眼皮全都耷拉了下来,这时,我就会轻轻地抚摸她,捏捏她的眼皮,有时,奶奶就会猛地醒了,问我她刚才是不是又睡着了。看着眼前的这位奶奶,我也真想抚摸她。

  在尴尬的停顿之间,老人的儿子、儿媳走进来解了围,这下我知道了更多的故事。而老人的这位儿媳,记者也曾经采访过她。在恍然大悟之后,这次的采访变得更加生动和亲切。

  更让人惊奇的是,原来,他们就是这栋房子原主人的第四代子孙。

  老人的儿子名叫次仁多吉,气质儒雅的他话语比较少,而他的妻子赤列倒很是健谈。在闲聊中我们了解到,这栋房子是他们曾祖父的,曾祖父名叫果瓦念扎。果瓦念扎是四川巴塘人,原来是哲蚌寺果瓦康村的一名喇嘛,还俗后开始做生意,当时他做的多数都是外贸生意,就是把西藏的羊皮、马匹拿到边境上卖,换来布匹和其它日用品,渐渐地生意越做越大,成为与邦达仓、桑珠仓齐名的大商人。每年大昭寺召开大法会期间,哲蚌寺的喇嘛就在此落脚休息。由于诸多原因,果瓦康色大院曾被统一收回,1984年,政府将三楼的一半面积还给果瓦家族。三十年了,他们一家人一直在这里住着,如今已经是第四代子孙了。

  “听祖辈讲,以前,这栋房子就是我们一家人住,一楼用作仓库,圈养牛羊。听说那时家里是很殷实的,但由于中途搬迁过,如今家里所剩的老物件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都非常珍视。”祖辈的辉煌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作为果瓦念扎的后人,次仁多吉在传承着祖辈的希望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记者缪英文/图 采写得到城关区委宣传部大力支持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