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理学名山"西樵山:走出康有为引领理学新发展(图)

2014年06月30日 10:3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因坐拥三湖书院等明清著名书院,西樵山才享有南中国“理学名山”的美誉。

在西樵山白云洞原址重建的“新三湖书院”,成为岭南理学研究的新据点。

康园论坛上,理学研究名家与学者共同论道岭南理学。

  恍若时光再现,在岭南理学发展500年后的今天,南中国“理学名山”西樵山上再次重现“理学百家讲”的盛景。6月26日至28日,“理学与岭南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康园论坛在广东南海西樵山举行。数十名来自国内外理学研究名家与学者共同论道岭南理学。

  同样是这一座被称为“珠江文明灯塔”的西樵山,在岭南理学500年的发展脉络中,它与被与会学者称为“理学岭南化第一人”的陈白沙“结缘”,它见证着湛若水、方献夫等明代大儒集聚讲学的盛况,在它的“身上”还走出了受阳明心学影响的近现代思想学者康有为,引领理学走向新阶段。

  可以说,理学文化的锋芒从未在这里消隐。这座“悠悠山水、质疑问难”之地,诉说的并不仅仅是岭南理学过去的辉煌。在500年后,包括近现代理学研究大家陈荣捷的弟子在内,众多现代理学名家再度聚集于此,这象征着西樵山上的理学传奇仍将生生不息传写下去。

  崛起之问

  “夷蛮之地”何以“痛击北方理学正统”?

  □在宋明理学的发展史上,程朱理学所在的北方是权威正统之地。但曾经被认为是夷蛮之地的岭南地区,为何后来可以崛起岭南理学?甚至有学者认为“能够给予程朱理学革命性痛击”?

  □一位失意的考生成为了岭南理学崛起的关键人物,他就是被认为“把理学引入岭南后,实现理学岭南化第一人”的明代硕儒陈献章,即陈白沙。

  在宋明理学的发展史上,程朱理学被看作是正宗的北方权威。但曾经被认为是夷蛮之地的岭南地区,在后来崛起出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博士邢益海称为“能够给予程朱理学革命性痛击”的白沙学。

  “文化的崛起绝不是单一现象,岭南理学的发展背靠当地经济崛起。”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春来说。彼时,岭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中原地区,显得较封闭。但在南宋以后,江浙逐步成为商业和学术文化中心,岭南地区凭着活跃的海上贸易,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特别是在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下,广州成为明王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邢益海认为,到了明代,岭南经济已经在明王朝经济版图上扮演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同期,岭南文化仍以外来文化为主。在当时,佛教受到极大推崇。包括西樵山在内,山上修建了不少寺庙。在长时间接受禅宗佛教等外来文化的洗礼后,温春来表示,岭南地区迫切需要在文化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时,一位失意的考生成为了岭南理学崛起的关键人物。

  他就是后来凭着理学成就,成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陈献章,即陈白沙。“把理学引入岭南后,实现理学岭南化的第一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刘勇如此评价。

  但陈白沙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出生于江门一个小渔村的他一直问仕不顺,曾几次赴京考科举都未能考中。

  然而,多次的进京,使陈白沙结交了一群中原地区的士大夫,彼此经常一起研究理学。学者认为,陈白沙对岭南理学的贡献,并不是单纯引入理学,而是在此基础上孕育出自己的理学思想,使明代学术文化主流由理学转向心学。

  尽管后来在心学系统中,陈白沙的名气弱于后来的王阳明。但在现代研究宋明理学奉若必读之物的《明儒学案》中,作者黄宗羲明确认为白沙学是阳明学的先导。而现在学术界也一致认定“白沙学”为心学,视其学问为上承陆九渊、下启王阳明的心学系统。

  而陈白沙这套被称为白沙学的理学思想,背后带有极强的本土特色。邢益海认为,像陈白沙的“自得之学”中的禅学特色就是典型的岭南化特色。

  比如陈白沙本人虽然极少撰写议论文,但在他“诗语”如“禅语”,从不避讳禅佛教,如“乾坤许我具只眼,名利真谁破两关”;“濂洛诸公传不远,风流衣钵共团蒲”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岭南理学杰出代表与后来的南中国“理学名山”即西樵山,正是结缘于500年前,陈白沙开始孕育自身理学思想的时候。

  据学者研究,陈白沙留下的如《舟经西樵》、《舟望西樵山感怀》等诗作应该就是陈白沙在赴京途中,舟经西樵山所作。

  盛况之考

  明清大儒因何聚首西樵山?

  □从明代“四大书院”到清代“三湖书院”,一大批名人大儒聚集西樵山讲学。理学在岭南地区的兴起是整个区域性的现象,但为何理学大儒都选择聚集在西樵山之上,使其成为岭南地区理学主要讲学据点?

  □西樵山曾经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民山”。因为士大夫的讲学注重“藏于山”,他们共同选中了西樵山,让西樵山赢得“理学名山”之美誉,实现了从“民山”到“名山”的转变。

  如果要提到岭南理学名家与西樵山的更深渊源,那么作为陈白沙的代表性弟子湛若水必定是绕不过去的人物。

  与出身江门新会一个小渔村的陈白沙不同,湛若水出自商人之家。史书记载。弘治五年,湛若水在广东乡试合格,但次年会试落榜。同样是失意的问仕经历后,弘治七年,听了陈白沙讲学的湛若水选择放弃科举师从陈白沙。

  但与陈白沙相对封闭的讲学足迹相比,湛若水的讲学已不再局限在岭南,而是逐步把自成派系的岭南理学推到外地。

  后期仕途较顺且为官时间长是湛若水得以广泛讲学的重要基础。弘治十八年,湛若水以40岁之龄挑战会试,后以第二甲第三名进士登第。在他的官场生涯中,在当时朝代的6个部委,湛若水曾经担任过3个部委的尚书。

  其中,湛若水又在南京地区长期担任官职。彼时,南京是明代流行时尚文化之地,聚集大批文化界精英。“很有生意头脑的湛若水还结交了许多盐商,为他的讲学提供了很好的经济基础。”刘勇说道。

  在政治地位与讲学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向来不问出身,只要有向学之心就收为学生的湛若水迅速地聚集了一批门生。

  另外,正如《明儒学案》中提到湛若水讲学的一大特点,“凡足迹所在,比建书院以祀白沙。”统计显示,湛氏一生创办书院五十所,门生三千九百余人。

  湛若水的足迹也由此进入了西樵山。

  明代中后期,西樵山上出现了第一家书院,正是由湛若水所建。史书记载,同期,修建于宋朝的湖南岳麓书院和江西白鹿书院虽早已名扬天下,但后来由湛若水于西樵山上修建的书院名声却直逼前两者。

  他的这一举动也开启了众多理学名家聚集西樵山讲学的景象。就在湛若水于西樵山修建了第一座书院后,同一年,另一位理学大师方献夫也在西樵山上建立石泉书院。在这之后不久,曾任礼部尚书的理学大师霍韬也在西樵山上建立四峰书院。

  那么,理学在岭南地区的兴起是整个区域性的现象,为何理学大儒都选择聚集在西樵山之上?

  温春来表示,当时西樵山名气只在坊间流传,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民山”。但因为士大夫的讲学注重“藏于山”,他们共同选中了西樵山。众多理学名儒的这一抉择让西樵山赢得“理学名山”之称,实现了从“民山”到“名山”的转变。

  刘勇对此持相同的观点,他补充,彼时西樵山上拥有众多寺庙,士大夫们也希望尽快清除寺庙,发扬儒学。

  在湛若水涉足理学十多年后,他的朋友,另一位理学大家王阳明成为心学杰出代表。这些学者大多各占山头,遍开私学。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学者陈椰表示,在明朝嘉靖年间,岭南地区正式形成三大理学讲学据点,即潮州桑浦山、惠州罗浮山和南海西樵山。

  未来之路

  康有为制度化儒学对当下有何裨益?

  □关于康有为在理学界的影响,在有关专家看来,康有为新学可视为岭南理学的终结,但也有一些学者对观点有异议。在深入钻研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不断吸收西学基础上,康有为营造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广东省著名文化学者甘阳认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理解中国不能单纯用西方的做法。康有为处在晚清历史巨变维度,虽花大量时间了解西方,但他毕竟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研究康有为对救亡图存所做出的思考与探索,在当下仍具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湛若水、王阳明之后,岭南理学已开始缺乏代表性人物。但到了近现代,同样是从那一座曾经见证“岭南理学百家讲”的西樵山上,走出了一位引领理学走向新发展阶段的大家——康有为。

  康有为秉承岭南理学的传统,对理学及其演变过程作过系统的探究。理学对康有为思想的意义,主要通过康氏的早期著作,在万木草堂的教育活动以及他对“四书”的注解表现出来。他的“四书注”表明了将维新思想和大同学说与传统理学相融合的努力。

  史书记载,康有为早年的师傅,南海九江镇人朱九江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当时的学风主要由乾嘉汉学所主导,但朱九江很早看到了这条学术理路的内在不足和问题,其主张以程朱理学为主,兼采陆王心学,融合汉宋之长,探源于孔子之学。

  康有为在理学界的影响,在邢益海看来,康有为新学可视为岭南理学的终结。也有一些学者对观点有异议。但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立胜表示,一个公认的说法是,在康有为的思想中,有很明显受到理学大家王阳明的学说所影响。

  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唐文明看来,“山水幽胜的西樵山上白云洞内,康有为留下一段进修理学的经历,某种意义下,这一经历类似于西方的灵修”。

  那么,康有为的理学修学经历,对其后维新变法、教化制度改革、建立孔教的思想产生着何种影响?

  唐文明认为,康有为是认识到儒学的不足,在儒学基础上加上公羊学,以此实践教化制度改革。朱熹理学融合公羊学,就是康有为的儒学概念。通过对上古以来不同阶段的教化制度的钻研,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中形成了敷教主张,这确定了他后来孔教思想的基本方向。

  唐文明曾提出过这样的窥测,象山、阳明一脉以诉诸良知为要义的心学传统对于康有为的孔教论所具有的类似的支撑性意义。马丁·路德在基督教世界里以良知的名义革新了传统的教会制度,康有为则企图在儒教世界里以良知的名义革新传统的政治制度。

  所以,一方面是政治制度方面的种种变革主张,一方面是以宗教化的组织形式重新构想儒教的制度建设。以宗教形式重新构想儒教实际上意味着儒教的去政治化,儒教的去政治化,在他看来一定还是直面新的历史处境,拯救儒教的唯一出路。

  在深入钻研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不断吸收西学基础上,康有为营造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关于康有为的国教概念,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陈壁生认为,国家需要承担教化功能,要承担道德建设功能,这是一种治国理念,而非政教合一。

  关于康有为专门研究的专家目前确实还不多。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广东省著名文化学者甘阳认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理解中国不能单纯用西方的做法,康有为处在晚清历史巨变维度,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巨变,康有为虽然花费大量时间去了解西方,但他毕竟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研究康有为对救亡图存所做出的思考与探索,在当下仍具一定的借鉴意义。

  西樵山联姻中山大学造“岭南文化新中心”

  两座高地牵手背后的

  “文化广东”新现象

  ■新闻纵深

  6月26日到28日,广东南海西樵山。中山大学与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再次牵手,联合主办“理学与岭南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康园论坛。

  在一场场精彩的学术对话背后,西樵山与中山大学的联姻效应,正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这座南中国“理学名山”与华南最高学府之间的深入合作,堪称广东两大文化高地的深度联姻。

  此次学术研讨活动,也将落址于西樵山的岭南文化研究院再次拉到聚光灯下。这座由南海区与中山大学共建的研究机构,堪称西樵山自明代“四大书院”与清代“三湖书院”之后的“第三代书院”。

  当中山大学的岭南文化学者和西樵山千年文化底蕴越来越频繁地走向对方,将给彼此带来什么?又将给岭南,给广东带来什么?

  “我们肯定会从南海起步,未来辐射整个珠三角,乃至海内外,这才是古人口中‘天下之西樵’应有的影响力。”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春来说。

  在温春来看来,中山大学从象牙塔走出,深入西樵山,无论对中山大学本身,还是对国际岭南文化研究都影响深远。在全省一东一西两大文化高地牵手背后,一个新的岭南文化中心正在走向崛起,或将给“文化广东”的建设带来深远的影响。

  拟重现“全国思想重镇”景象

  对真正熟悉岭南文化发展史的学者来说,连日来的理学研讨对话,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五百多年前那座儒学大家云集的西樵山。

  作为国内知名的理学名山,西樵山自明朝开始,就是书院云集之地:明朝中期,以湛若水为代表的四大书院,名声直逼湖南岳麓书院和江西白鹿书院;至清朝,在四大书院之外,还形成了以三湖书院为代表的、由乡绅贤达创办的乡间教育机构,孕育出诸如维新志士康有为等领时代之先的人物。

  时至今日,原址重建的新三湖书院,以及进驻其中的岭南文化研究院,堪称西樵山的“第三代书院”。在当前,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的“院地合作”,多集中在产业及技术研发领域和理工类专业。这所由中山大学与南海区合作共建的文科性科研院校,成为广东“院地合作”的一个“异类”。

  在中山大学的主导下,经过3年来的梳理、研讨交流,西樵山作为理学名山的文化脉络与地位,正越发为世人所知,在学术界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已经迅速提升。“在学术界,岭南历史文化研究的起点高,学术影响大,也是国外研究者研究中国的重要领域。”温春来告诉笔者。

  不言而喻的是,如果能真正成为岭南文化新的思想中心,对西樵山乃至南海的文化地域、区域形象将带来众多深远影响。而作为国内岭南文化、历史人类学领域的绝对权威,中山大学正在越来越重视西樵山的重要意义。

  “中山大学踏进西樵山这一风水宝地,无论对中山大学本身,还是对国际岭南文化研究都影响深远。”在温春来心中,中山大学在西樵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重新再现明代时当地作为全国“思想重镇”的景象。

  “岭南文化东西轴”之上的联姻

  中山大学与西樵山的努力,并非孤例。近两年来,在国内历史文化浓厚的一些省份和地区,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热点。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地方与高等学府合作,共建研究机构。

  以儒学源头山东为例,201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山东大学合作共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这被视为山东大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山东大学曾表示,将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儒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献整理、信息交流、社会服务的学术重镇。

  在国内另一传统文化大省河南,河南大学也与开封市政府共建了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提出深入挖掘宋文化资源,积极打造宋文化品牌等目标。

  梳理国内同类研究院可以发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各地政府决策背后的共同目的。而在温春来看来,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对象和影响范围,未来也将远远超出西樵山,乃至超出广东。

  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大在东,西樵在西,某种程度上,一东一西两大文化高地的牵手,正是对一条“岭南文化东西轴线”的暗合和呼应。

  今年年初,西樵山所在的南海西部片区,正式将其规划定位深化为以“一芯两脉”建设“佛山文旅绿芯”。其中,“南北脉”贯通西樵山南北向的南海丹灶、西樵、九江三镇;与从东到西连通广州、佛山祖庙、南海观音、南海康园、高明皂幕山乃至云浮六祖的“东西脉”,共同交汇于西樵山。

  这条东西向轴线,在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看来,是一条“岭南文化孕育、变迁与传承之轴”。

  “我们肯定会从南海起步,未来辐射整个珠三角,乃至海内外,这才是古人口中‘天下之西樵’应有的影响力。”温春来说。这一东一西两大文化高地的牵手,本身就是“文化广东”的新现象和推动力,其背后所代表的,是一种“见物见人见思想”的广东新探索。

  策划:林焕辉 统筹:叶洁纯

  撰文:叶洁纯 赵越 吴晓芳 周秦 王芃琹 摄影 戴嘉信

  编辑统筹:李国飞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