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村民筹款修复明代古祠堂 专家:保护方法是常使用

2014年07月14日 13:25 来源:新安晚报 参与互动(0)

  歙县许村镇金村的明代古祠“惇睦堂”,距今有近500年历史了,因为损毁严重,当地村民及文物部门筹资百万元修复了前两进。7月12日,当地举行古祠修复后的悬挂匾额、悬挂祖容画像及祭祀等传统活动,吸引大批摄影家及徽州文化研究者。当地文物部门表示,还将筹资修复第三进。

  村民筹款修复古祠堂

  据了解,惇睦堂建于公元1536年,时值明代嘉靖年间,迄今已近500年。惇睦堂有三进和三个天井,占地600多平方米,梁柱极多,上面刻绘着大量罕见的徽州包袱锦彩绘,其中以人物彩绘更为珍贵。

  这座祠堂走出过明代大学士、礼部尚书许国及清代“末代翰林”、我省著名文化人许承尧等,其匾额就由许国的儿子许立功书写,颇具历史、文化意义。但因年代久远,古祠破败不堪,亟需修缮。在村里长大、目前工作在外的许琦等热心人士多方奔走呼吁,在众多徽州文化爱好者、当地村民及歙县文物部门的帮助下,筹资120万元,对古祠前两进进行修复,该工作目前已完成。

  村民许金平将保存数十年的惇睦堂匾额捐赠出来,此前他数次拒绝文物贩子的高价收购。7月12日,村里举行了悬挂古祠匾额、悬挂金村祖上许士由画像及祭祀祖先等传统活动,吸引了大批摄影家及徽州文化研究者的关注,纷纷赶来“追捧”。

  维护好办法是常使用

  活动当天,一支村民们组织的腰鼓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在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参与者吴木兰今年已74岁,身体仍然很硬朗,敲打蹦跳都没有问题。

  “很多浙江等地的许氏后人,也派代表来参加,还捐款要求保护好古祠,多开展传统活动。”许琦说,村民已自发成立古祠堂保护组织,建立保护基金,用于古建的日常维护。在古祠内,记者还看到很多十几米长的“大刀”,它们由木头、竹子等制成,许琦说,这是许村镇传统民俗“舞大刀”的道具。

  歙县文物局局长程平称,古建筑修好后一定要妥善管理,否则荒废几年,可能再次损坏。徽学专家方利山也称,经过恢复的古建筑,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经常使用,能有效避免朽坏。“看村民积极性这么高,我们将考虑筹资对古祠第三进进行修复。”程平对记者说,待祠堂修好,以后会更多用于民俗传承、祭祀、商讨公共事务等服务功能。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