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价韩寒应从专业角度出发

2014年08月20日 14:56 来源:郑州晚报 参与互动(0)

  19日一大早,一篇刊登在中青报上的名为《“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的倒韩檄文在互联网上引起一番舆论哗然。从文章内容中包含的情绪来看,作者肖鹰不够公允。至少在事关韩寒是否代表的问题上不够保持客观冷静,因为质疑仅仅只是质疑,拿不出实际证据证明对方抄袭或代笔,又怎么能够下这种韩寒是当代文坛最大丑闻的断言。

  不论是评价韩寒还是评价其他人,都应恪守一定的专业精神。特别是这种批评涉及对方名誉,更应该讲究严谨客观以及证据。谩骂式的大批判,不足以推动文学进步,更谈不上净化文学空气。

  近年来,公共舆论场在围绕韩寒的讨论上,容易陷入强烈的站队意识,而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讨论。肯定韩寒者,当然不仅仅是所谓的“脑残粉”。其中不乏看到了韩寒作品中所具备的批判意识。例如《三重门》对应试教育机制的讽刺,《长安乱》对反武侠的成功刻画。

  但这些作品,放置于文学史的角度而言,仅仅算相对比较优秀的作品,写出这些作品的韩寒,也只能说是有些才华的青年作家,与所谓的“当代鲁迅”以及“文学天才”的形象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当然,韩寒从未接受过这样的称呼,但商业文化的火爆容不得他以实际行动拒绝这种期望。一本又一本新书的出笼,简单地对博客文章再包装再推销。大概是韩寒粉丝也会感到惊讶,偶像韩寒这些年再也未出过新的小说集,所有新书均是博客文章的整理,如《可爱的洪水猛兽》等。如果说这些文章,就代表了80后文学的未来,这未免有些可悲。因为尽管韩寒这些文章读起来十分有趣,也带有一定的社会批评意识,但从文学的角度而言,这些文字仅仅算一些颇有玩味的讽刺段子,其文学价值甚至不如他早期的小说。

  但为什么韩寒的火爆未曾冷却?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双重因素。就个人因素而言,韩寒足够聪明,善于幽默调侃的文风也利于传播。就机制因素而言,当下文坛确实问题重重。“鲁迅文学奖”名不副实,多次闹出丑闻,商业文化对偶像作品的热衷,对新人新作的冷淡,有实力的新写手难以浮出水面。韩寒的出现,恰符合了当时社会打破既有文学秩序的心理,而现在的持续走红,则是对昔日影响的成功运营。

  告别站队意识与粉丝心态,从专业角度出发评价韩寒,结论自然不难得出,这是一个优秀的青年,也是一个善于运用商业的青年。韩寒开通微博,那一个“喂”字便能轰动网络,便足以说明韩寒昔日名声所具备的品牌效应。《后会无期》作为一个新晋导演的新作,并无多少创新之处,却也可以既收获商业胜利——突破6亿票房,又得到坊间美赞,就是这种品牌效应的直接产物。

  肖鹰从美学角度出发认为韩寒的电影艺术价值不高,这种论说还是比较靠谱的,他的失误就在于把这种针对作品的评价与尚未证实的韩寒代笔联系在一起,落入了为批判而批判的窠臼。因为说到底,韩寒虽然具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但毕竟只是一个商业文化的图腾。如果他真的抄袭抑或代笔,在如此强大的倒寒风潮下必然会被全面起底,又如何瞒天过海,欺骗世人?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庄羽的《圈里圈外》,不就被扒了个底朝天,落得个法庭败诉的结局。

  评价韩寒应从专业角度出发,这个持续多年的争论应该以这种方式画上句号。□晚报评论员 杨兴东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