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宋哲元忠魂埋骨他乡 老夫妻为其守墓12年(图)

2014年09月04日 08:05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守墓人。

宋哲元留字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这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卢沟桥事变”后,著名抗日将领、原国民党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的誓言。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绵阳上万市民、师生、军警,前往位于富乐山的著名抗日名将宋哲元墓地扫墓,缅怀民族英雄。

  很少有人注意到,是一对忙前忙后打理的老夫妻,让这里的一切都井井有条。这样的日子,他们已经度过了12年。

  周恩来

  赠宋哲元挽联

  失地未收回,虎威昭重卢沟月;

  绵阳惊不起,鹃声啼破锦江春。

  老夫妻守护宋哲元墓12年

  “敬礼、默哀……”3日上午,一批又一批市民、师生、军警,手捧花篮来到宋哲宗将军墓前,一次又一次重复这样的仪式。

  10时10分,四位少先队员分别抬着两个花篮敬献在宋哲元墓前,向宋哲元墓敬队礼。带队的绵阳市南街小学校长肖义辉说,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学校希望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让大家铭记历史,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当年,他们用鲜血赶跑了入侵中国的日寇,值得所有中国人缅怀。”昨日,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总是忙前忙后,原来一打听才知,他们夫妻已经守护着抗日将领宋哲元将军墓12年。他叫何代永,在这12年里,夫妻俩不论是吹风还是下雨,只要有人来祭奠英雄,他们都会为参观者服务。

  我们把宋哲元当作长辈

  “墓碑是由冯玉祥亲题,碑后八德亭石柱上挽联是朱德、彭德怀所赠……”昨日上午11时40分,稍微闲暇下来的何代永,穿梭在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墓园里,一边走,一边聊。

  今年已59岁的何代永向记者介绍,12年来,他们夫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大早起来就开始清扫树木葱笼、湖畔清幽的墓园,随后便跟随着前来参观的人们,向他们介绍宋哲元英勇抗击日寇的事迹。

  在“宋哲元将军生平陈列室”里,有关宋哲元将军生活、战斗的黑白老照片挂在墙上。何代永仔细地清洁了相框玻璃后,在一本留言簿前停了下来,他说,绵阳人十分尊敬宋哲元将军,现在馆内的几本留言簿都写满了市民来瞻仰将军后的留言。“我把宋哲元将军当做自家老人、长辈一样看待。当年,他们用鲜血赶跑了入侵中国的日寇,值得所有中国人缅怀。”何代永说。

  他们守护的是民族精神

  据何代永介绍,他的妻子罗新秀今年55岁,受聘于富乐山公园管理处,从2002年起,到此守宋哲元墓,直到2007年,何代永从老家平武来到绵阳,接替了她的工作。到如今,夫妻二人一直在宋哲元墓旁的小屋里生活。宋哲元将军当年在长城喜峰口驱逐日寇用过的大刀,就珍藏在他们居住的屋里,由他和妻子时刻看守着。

  富乐山公园管理处主任廖飞告诉记者,历史人物的墓地不一定都有人守,但宋哲元将军的抗日精神值得后世敬重,加之其属于富乐山公园管理范围,但位置相对偏僻,如没专人守护、管理,场所很可能受外部条件影响被慢慢侵蚀损坏,最终导致宋哲元墓被人遗忘。请专人守护墓园,不仅是对抗日英雄宋哲元的敬重,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守护。

  华西都市报记者姚茂强摄影报道

  宋哲元

  (1885—1940)

  字明轩,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县城关镇赵洪都村人。他是冯玉祥手下的“五虎将”之一。酷爱读书,敦厚沉毅、不苟言笑、处世谨慎,生活简朴、作风朴实,尊重文化,爱护人才,他治军严谨,作战勇敢,为西北军五虎之一,冯玉祥对他十分赏识,称赞他“勇猛沉着”、“忠实勤勉”、“遇事不苟”、“练兵有方”。

  宋哲元被称作“军中赵子龙”,他1924年参加北京政变,10月冯部改编成国民军,宋哲元任第一军第一师(后改为第四师)师长。1925年秋改任热河特别行政区都统。他曾在承德避暑山庄里成立蚕蜂学校推广种桑养蜂,振兴热河农业;还兴办军械厂,可以小批量仿制德国毛瑟20响驳壳枪。1926年,宋哲元部撤离承德时,市民夹道相送。

  1940年4月5日,宋哲元病逝于绵阳。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