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谈旅顺大屠杀:曾有许多民众同日军殊死搏斗

2014年09月28日 11:09 来源:沈阳日报 参与互动(0)

  2014年7月14日至9月4日,我们奔走于辽南花园口、金州、旅顺、营口,辽东九连城、宽甸、摩天岭、吉洞峪、大鹿岛,辽西的田庄台、锦州,踏上寻访“民抗英雄”之旅。近两个月实地“辽”望甲午旧战场,我们一次次地被那些奋起抗争的平民英雄感动,并在历史与现实的“碎影”中,寻找民族的魂魄……

  孤胆·生存·尊严

  ——阎世开斥日寇:“宁做中华断头尸,勿为倭奴屈膝人!”

  站在花园口日军登陆点,62岁的庄河市委党校教授宋晨观给我们讲了一个“大火球”的传说:日军在天后宫庙的暴行惹怒海神娘娘。当晚,海神娘娘口吐大火球,烧了一艘日舰。与传说相印证的是:当地渔民夜登敌舰,点燃火药,炸毁了敌舰。

  这个带有迷信色彩的传说有它的“根”。在后来采访中,我们也渐渐意识到了这个“大火球”的象征意义:民间抵抗意识的觉醒。信奉海神娘娘的渔民们以自己最信任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抗争的决心。辽南民众抗日,由此揭开序幕。

  看“野史杂记”、听民间口述,我们知道了不一样的历史。

  清史专家、原大连民族学院副院长关捷也意识到甲午陆战史的“短板”——少有民间抵抗的记载,他也在整理甲午陆战民间抗争的情况。他对一次民间刺杀事件印象深刻:两个铁匠夜潜敌营,刺杀日酋山地元治。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即使未能成功,他们也是中国之安重根!”

  有人说,旅顺屠城时民众是“待宰的羔羊”。

  万忠墓纪念馆副馆长张晓倩予以驳斥:旅顺陷落后,许多民众拿起铁锤、斧子、砍刀、扁担……,同日军殊死搏斗。他们中有陈永发,用织布刀杀死日本兵;有无名少年,潜入敌营毒杀日军;有水果店店主谢佩桐,夺刀杀敌;还有苑铁匠,一柄铁锤击杀数名日本兵……他们手里没有像样的武器,但有一颗勇敢的心。

  在金州,有两个故事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洗礼。

  教书先生阎世开宁死不给敌人带路,最终被日寇残忍剖腹杀害。就义前,他留下“宁做中华断头尸,勿为倭奴屈膝人”的怒斥。更为悲壮的是,在金州城破之时,为免受日军的欺辱,曲氏七名妇女抱着三名幼儿,毅然投井。

  不分男女、不论老幼,他们都是孤胆英雄。

  铮铮铁骨的背后是生的尊严。

  更多民众是以援军的方式参与抗日,抓间谍、送砍刀烧饼、帮助清军撤退、上山摇旗呐喊、救治伤员……这些“野史杂说”无不深刻着“不畏暴,不苟且,不偷生”的烙印,让暗夜的曙光照亮了那片历史的天空。

  群抗·大义·力量

  ——晚清官员徐庆璋叹:“民心之固结如此,谁曰外侮不可御哉?”

  宋晨观教授说,在甲午陆战初期,应该铭记一位叫高武的壮士。

  在日军登陆花园口后,高武率800余农民,手持土枪、锄镐与日军激战,为国英勇捐躯。高武率众抗日一事被记于花园口纪念碑碑文中。尽管民间关于高武带领多少人抗日还有些争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民众群体性抗日拉开了序幕……

  站在宽甸黄椅山半山腰的宽甸大捷纪念碑前,原宽甸县志办主任尚振生讲述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三千民众点着火把,从十里八乡向这里涌来,将日军一步步赶出宽甸全境。在这个瞬间,我们仿佛穿越了,置身于那漫山遍野的“三千民众”中。

  全民皆兵!这简直便是“三元里抗英”的翻版。

  在清军一败再败之时,这种力量在迅速积攒、崛起。特别是民团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日军忌惮的力量。宽甸民团便让日军第一次尝到“抬枪”的厉害。一些日本兵非常恐惧,因为被这种火药枪击中后伤口溃烂,不好医治……

  有一个人与后来被人们熟知的抗日英雄赵尚志很像:让日军恐惧并敬重。赵尚志曾被“日军登报悬赏一万元通缉”。而这个人,曾享有日军“八千金贿”的待遇。他便是民团“老练长”徐珍。

  在辽阳,一句“徐珍打日本——以少胜多”的方言俗语流传甚广,说明徐珍在当地影响有多大。我们坐在辽阳吉洞峪徐珍老宅的炕头上,倾听了这样的故事:日军进犯辽阳,吉洞峪民团总练长徐珍(后为辽南区民团总练长)带领数万乡勇抗日,采用机动灵活、巧妙设伏战术,多次挫败日军进犯,使日本“到奉天过年”的美梦破灭。日军被逼得使出最后一招——“八千金贿吉东(洞)峪兵团”,也未成功。其间,徐珍不乏“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战例,被记载于《辽阳县志》中。

  这一战术很像抗战时期敌后歼敌的“游击战”。

  伟哉,徐珍!壮哉,民团!

  时任辽阳知州徐庆璋曾赞叹:“民心之固结如此,谁曰外侮不可御哉?”如此山河,如此人民,是对“怯懦卑屈”说辞的最好驳斥,也是对中日甲午战争“民间无抵抗”的最有力回应。

  按说,像徐珍这样战后被朝廷赏赐黄马褂的民间英雄,在“正史”中会有浓重一笔。可惜,这份“浓重”并未出现。我们只好从英雄故里支离破碎的记忆中寻找“徐珍”。这也是我们急于整理甲午陆战辽宁“民抗史”的原因。

  清史专家、原大连民族学院副院长关捷说,甲午战争后期,民众炽热的爱国情怀和拼了性命也要抵御外辱的血性,如啼血杜鹃惨烈绽放。民众抗日游击战只是初步展示了威力,如果战争继续,它还将迸发更惊人的力量……

  毛泽东如是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英雄·善待·民魂

  ——鲁迅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在旅顺,我们收获了一丝感动:万忠墓受到民间近半个世纪的自发保护。

  万忠墓的存在,让日本殖民者耿耿于怀,并绞尽脑汁地加以破坏,遂引发旅顺民间自发的“护碑运动”。日本殖民者以修路为由,企图将万忠墓地迁移或平毁。旅顺华商公议会会长潘修海诘问殖民者:“白玉山上的纳骨祠搬不搬?纳骨祠不搬,万忠墓就不能搬!”纳骨祠,是日本殖民者修建的“表忠塔”,作为日军侵略见证,至今仍存于旅顺白玉山。这是试图掩盖真相与维护民族尊严的角力,最终旅顺人赢得“尊严之战”的最后胜利。

  遗憾的是,这样的感动不多见。我们常因英雄被遗忘而痛心。在宽甸,我们欣喜地获知,清政府曾为民团首领杨士林等31位平民英雄建忠义寺,将其英烈牌位摆放其中。随后,我们又沮丧地了解到:忠义寺毁于辛亥革命后,民众牌位也没了踪迹……

  在这次系列采访中,我们遇到最大的困难是:甲午陆战民间英雄有许多,可大多已被遗忘,即使有些零星记载也语焉不详。这也让我们想起了郁达夫的那句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更是不可救药的。”

  在系列采访的最后一站——锦州昭忠祠,一种悲凉与痛惜愈发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原本安奉着1300多尊清军将士灵牌,而如今却仅存21尊。且,少有人拜。英雄,没有得到本应拥有的尊重与荣光。

  还是在昭忠祠,我们清晰地听到了一个声音——

  作为甲午陆战的重要历史见证,昭忠祠只有21尊清军将士灵牌,有些孤独,我们应该将陆战民间英雄的灵牌也设在这里。他们也是中华民族之魂的铸就者。比如,壮士高武、教书先生阎世开、民团总练长徐珍,还有苑铁匠、陈机匠、无名少年,和曾有英烈牌位的民团首领杨士林等31人……他们都有资格尊享灵牌。

  如此,“昭忠”才是完整的。

  这样的声音值得尊重——善待英雄的民族才拥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创造力。推而广之,还应为陆战每一位英雄都设灵牌,并接受我们的叩首之礼。“让我们叩首之地,均有灵牌!那里,有我们的民族魂魄!”这是我们在昭忠祠听到的最振聋发聩的话。说这话的人叫高建明,是一位企业家。

  同样的道理,甲午陆战民抗史也需要史学界的研究……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走出甲午”,留给未来一个更价值的指引。

  本报记者周贤忠 伏桂明 佟丽霞/文

  王林 周贤忠/摄

  21尊灵牌的叹息

  2014年9月4日,我们来到锦州。

  中日甲午战争主战场并不在锦州,但一些重要物证却在这里。

  1898年,清光绪帝为表彰、纪念甲午陆战中牺牲的毅军将士英灵,在锦州建昭忠祠、立石碑,并有《大清敕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记》传世。我们很想从锦州昭忠祠——这样一座虽不广为人知却是最具代表性的甲午陆战纪念地标式建筑开始,经由一种细微、温暖的痕迹记忆,返回到一个激荡着民族热血、永不能忘却的历史时空,追寻1894—1895年辽宁大地上那些英烈魂魄。

  昭忠祠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锦州广济寺古建筑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遗迹得到了一定的保护。然而,所见所闻,我们心中依然隐隐作痛:昭忠祠内原本供奉着1300多尊清军将士灵牌,如今仅存21尊……

  1300多尊灵牌因何仅剩21尊?有一种说法是:灵牌被进驻单位的人烧火取暖用了。1300多尊灵牌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档案。他们本应拥有的尊重,就这样消逝了。记者在灵牌前注视良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面对仅存的21尊灵牌,一首诗在耳边回荡:

  ……你已给了你所有的,同你去的弟兄

  也是一样,献出你们的生命;

  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

  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

  你死了是为了谁!……

  这是1943年林徽因写的《悼三弟》,以悼念对日空战中死去的三弟林桓。我们不希望听到林徽因式的叹息,而是迫切地希望人人都能有一份郁达夫式的清醒:“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更是不可救药的。”

  往事哪堪追,惟愿不闻叹息声……

  “辽”望语录

  1、“中国从不缺少义士,却缺少记录与铭记!”

  ——7月14日,花园口,庄河市委党校教授宋晨观

  2、“我爷爷说,看小鬼子祸害人,大伙憋着股子劲跟他们干。”

  ——7月15日,石门子阻击战发生地金州新区台山沟,村民纪长财

  3、“……头可断,舌可抉,刃可蹈,笔可折。凛凛生气终不灭,吁嗟阎生古义词,飞雪刀光迸出鞘。刀边骂敌怒裂眦,掷笔甘就刀头死。心肝攫出泣鬼神,淋漓血染山凹紫……”

  ——7月15日,金州博物馆,看到《阎生笔歌》

  4、“甲午战争后期,民众炽热的爱国情怀和拼了性命也要抵御外辱的血性,如啼血杜鹃惨烈绽放。”

  ——7月15日,金州,清史专家、原大连民族学院副院长关捷

  5、“日本极力掩盖旅顺大屠杀真相,没有引起中国人重视,以至于43年后南京大屠杀上演。忘记历史,必然受到历史轮回的惩罚。”

  ——7月16日,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副馆长王珍仁

  6、“应该和大家讲讲,电视台怎么不讲万忠墓、不讲旅顺大屠杀,只讲南京大屠杀,我们这儿也是受害地,应在这儿设标识来纪念。”

  ——7月17日,旅顺大华小学门前,当地一位老奶奶

  7、“中国人失掉了自尊,用以指个别人尚可,倘若加于全体,则简直是诬蔑。”

  ——7月23日,九连城,原丹东市文化局文物办主任任鸿魁

  8、“甲午战争后期的抗日游击战,只是初步展示了威力,如果战争持续下去,肯定会创造出更多惊人的战绩。那样的话,历史也许会被重新改写。”

  ——7月24日,宽甸大捷纪念碑前,原宽甸县志办主任尚振生

  9、“与清军闻战即溃的情况不同,民团大都由当地人组成,他们更加清楚抵御敌寇、保卫家乡的意义:如果不想当亡国奴,不想被异族凌辱,除了用自己的生命铸成民族的生命外,他们别无选择!”

  ——7月25日,去吉洞峪的路上,辽阳历史爱好者于武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