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丁玲诞辰110周年 专家:她在艺术上非常前卫(图)

2014年10月16日 10:27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丁玲诞辰110周年专家:她在艺术上非常前卫(图)

  2014年10月12日,是当代著名作家丁玲110周年诞辰。这位当代著名作家,也是新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声誉的作家,在她110周年诞辰之际,受到的关注并不多,远不如对中国读者还很陌生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

  丁玲成名于上个世纪初叶,受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于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并成为左翼联盟中重要的作家,鲁迅也曾对她给予极高的评价和期望。后进入延安,在延安文学时代创作《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成为当时延安文学最主要的作家之一。1948年,她创作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于1952年获得斯大林文学奖,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影响力的作家。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错划为“反党小集团”、右派分子,下放黑龙江劳动12年,“文革”中又被关进监狱5年。粉碎“四人帮”后,方才得到平反。

  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兆忠说,“丁玲的人生之路和文学之路都充满了坎坷,从一位受到西方启蒙主义影响的作家,到革命作家,再到后来屡经大难,文学之路几乎断绝,她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的一生,折射着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艰难历史。”

  中国文学仍需学习

  北京晨报:今年是丁玲110周年诞辰,但是社会对她的关注似乎并不是很高,一位在当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为何在今天被许多人忽视呢?

  李兆忠:关注的少,其实也不能说不正常。一方面,当前是一个文学逐渐边缘化的时代,人们对文学本身的关注在减少。其次,丁玲的作品毕竟离今天的生活已经比较远了,她的作品,大多写于左联时代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后期几乎很少创作,尽管在当时她的影响力很大,但是在今天,确实很多人不了解了。

  北京晨报:一位以前不为人知的外国作家,获得诺奖就可以引起很广泛的关注,但是本土曾经影响力极大的作家却少人注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

  李兆忠:总的来说,中国当代文学尽管写的人很多,但是大体的情况仍旧处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这也是人们的注意力更多时候倾向于外的原因,中国文学在根本上还没有产出让世界上大多数人膜拜和学习的作品、作家。因此,国人有时候可能关注国外的作家比国内作家更多,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丁玲在艺术上非常前卫

  北京晨报:为什么说丁玲是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是什么造就了她的重要性?

  李兆忠:实际上,在丁玲创作生涯的前期,上个世纪30年代,她在艺术上非常前卫,她的写作,既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也是西方启蒙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在那个时期发表的《莎菲女士日记》,是左联时代非常重要的作品,这也使她成为了当时极其重要的作家。后来到了延安以后,在整风运动以前,依旧如此,当时的延安文学中,西方启蒙主义依旧有很大的影响,对左翼文化人也非常宽容,不论是生活上还是艺术创作上都是如此,尽可能地提供方便,使得延安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乐园。

  北京晨报:这个时代她有什么样的建树呢?

  李兆忠:丁玲到延安以后,很快成为延安文学重要的作家之一,她写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作品,延续着启蒙主义的风格,现在读来,依旧非常深刻。一直到整风运动之后,这种创作的状态才开始改变。

  巨大的价值转换赢得关注

  北京晨报: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

  李兆忠:当时的延安文学,主要有两个大的团体,一个是“文抗”,也就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一个是“鲁艺”,即“鲁迅艺术学院”。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文抗”继承了鲁迅的文学主张和文学传统,而“鲁艺”虽然以鲁迅为名,反而是放弃了鲁迅的传统。在整风运动前,丁玲是文抗的主要作家,她主张尊重作家的创作,同时她本人也有许多非常好的作品。随后,整风运动开始,一大批作家的创作发生了改变,而丁玲的改变,是非常明显的。

  北京晨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

  李兆忠:在当时,整风运动是有道理的,不论是在内部思想的统一上,还是在应对国民党特务的渗透影响上,都有其必要。整风运动发起之后,要改造知识分子,原来是知识分子启蒙工农,现在是工农启蒙知识分子,启蒙的对象颠倒了。对于当时延安的处境,确实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但同时,也有另一面的影响,把知识分子那种独立的精神、批判的立场去掉了。丁玲正是改变最大的作家之一,她之后写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之前的作品相比,有了巨大的价值转换,看起来几乎就不是同一个人写的。而这部小说也为她赢得了斯大林文学奖,使她一下子成为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作家。

  文学艰难历程的缩影

  北京晨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最有名的作品,她应该也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声誉的作家,这部作品和之前的作品不同在哪里?

  李兆忠:事实上,丁玲的作品,在今天看来真正有深度有价值的,还是前期创作的,不论是《莎菲女士日记》,还是《我在霞村的时候》,都是如此。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则是一部特殊时代的产物,是作家本身的主体意识丧失之后,重新组装生活的作品,可以说有非常多虚假的东西。原本在她身上,在她作品中,那种知识分子强烈的个性、自由的意志、深邃的思想,都消失了。也可以说,上个世纪30年代最有个性的、最有独立性的一位作家,从此不复存在了。因此,从文学意义上来说,和她同时代的萧红、张爱玲,在文学上给予后来者的滋养要比丁玲更多。文学确实不可能不关注政治,但当文学变成政治的工具之后,文学本身的价值也就越来越单薄。

  北京晨报:这样的转变,对中国文学来说,有着什么样的象征?

  李兆忠:丁玲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才华未尽,应该有更好的作品,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人生的特殊经历,使得她的文学之路夭折,在她身上,折射出中国现当代文学艰难的发展历程,像她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郁达夫,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但是后期同样不再有好的作品。

  优秀的作家能穿越时空

  北京晨报:丁玲的人生之路也非常坎坷,这和她的文学之路也有些相像。

  李兆忠:丁玲本身是一个性格非常好强的人,这一点,不论是在她为人处世,还是在她前期的作品中,都能够看出来。反右开始以后,丁玲被打倒,和她好强的性格也有关系,她和周扬等人的矛盾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从后来的情况看,尽管“文革”以后,丁玲平反了,但是在精神上,她再也没有站起来。原本是一个独立、好强而追求自由的人,但是人生的历程改变了她,在平反以后,即便偶尔也会表露出被湮没的不羁,但更多时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人格的扭曲,包括对后来新兴作家的态度,都是如此,精神结构已经不完整了。可以说,她一生的遭遇和变化,其实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缩影。

  北京晨报:一个矛盾的人,矛盾的作品,对于今天来说,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呢?

  李兆忠:证明一个作家的,最终还是作品。看他的作品能否给人类提供不断的精神滋养和美学滋养。越是优秀的作家,就越能够穿越时空,给后人不断带来新的启示。丁玲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在今天看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尽管最为知名,却带着太多特殊时代的烙印,存在太多的虚假。反而是前期的作品,依旧有非常大的价值,即便是今天看来,还是非常深刻。

  我们少有世界性的作家

  北京晨报:丁玲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学繁荣的时代,在您看来,她和那个时代的文学,对于现在有什么样的意义?

  李兆忠:文学的根本是真实,既有历史的真实,也有艺术的真实。历史的真实,或者说生活中的真实,可以给后人留下当代生活的记录,让后人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而艺术的真实,则是作家对生活的再创造,这需要非常出众的才华、修养和人格魅力,才能创作出传世的作品。而事实上,这样的作品,在中国很少。

  北京晨报:为什么会很少?

  李兆忠:当代文学和传统文学不一样。事实上,在中国遭遇现代性之后,一直都没有产生一个世界性的大作家。就算是鲁迅这样的作家,他对于生活认识的深刻度无与伦比,和任何最好的作家相比都毫不逊色,但就创作的作品而言,和一流作家相比还有差距。因为文学不仅仅是有足够的认识就可以,要把这种认识创作为艺术作品,艺术的表现方式、文学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国文学在遭遇现代性之后,学习西方的艺术手法,却一直都没有探索出来好的汉语表现方式,这可能也是中国文学的一种宿命。

  中国文学的魅力在于汉语本身

  北京晨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丁玲是否也是探索者之一?

  李兆忠:确实如此,丁玲可以说是五四文学的尾声,她前期的作品中,有着很强的中西合璧的风格,和那个时代很多作家一样。但事实上,这样的探索并未成功。汉语是非常特殊的一种语言,其魅力,很难用西方文学的标准去写作。事实上,不少中国作家的作品,读起来非常美,但是一旦翻译成外文,那种意境就完全消失了。而汉语本身,尚未创造出来一种既适合汉语,又能够让不用汉语的人理解的表达形式,这使得中国文学一直都没有诞生一部真正世界性的作品。

  北京晨报:怎么样才能改变这样的状态呢?

  李兆忠:中国文学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汉语本身,不能只追随西方文学的方法和技巧。现在的矛盾在于,我们在衡量现代文学的时候,存在着双重标准,一个是传统文学的标准,一个是中西合璧的标准,因此也使得文学本身显得力量不足。最终需要的,还是找到汉语本身在现代文学中的表达形式。

  晨报记者 周怀宗

  李兆忠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