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二胡爷爷"曾参加抗日远征军 一曲"月夜"拉了24年

2015年01月08日 14:12 来源:成都晚报 参与互动(0)

成都晚报记者 林姝霏 李培洋 摄影报道

  成都晚报独家揭秘“二胡爷爷”传奇,老人曾参加抗日远征军

  成都东风大桥桥头,每晚一曲《月夜》。24年琴声不辍,拉出一段传奇人生。幼年颠沛流离,青年远征缅印……月色依旧,拉琴的王荣海,89载人生沉浮归于一把二胡。

  蜀都大道车来车往,四季更迭,很多成都人已经习惯了东风大桥桥头那位拉二胡的“糟老头”。甚至有几日不见他的身影,都会在微博上发声询问。几乎无人知道,这位安静得如雕塑般的89岁老人,生命前30年跌宕起伏,堪称传奇,还曾是赴缅印的抗日远征军一员。

  两把二胡 伴他75载

  2015年1月的一个深夜,蓉城气温跌至0℃。

  “王大爷,你在这里二十几年,这二胡可是越拉越差,越拉越听不懂了。”见是熟人刘永奎招呼,王荣海听了也不恼,笑了笑继续“搬弄”二胡。前几日下雨,王荣海没有出现,住在附近的刘永奎一度担心老爷子是不是出事了。“习惯了王大爷的存在,就像这桥上一道风景。”

  桥栏杆靠着一辆小自行车,后座摆本《中国二胡名曲荟萃》,摊开的二胡琴盒里零碎散落着零钱。四把竹笛、一把口琴一字排开。89岁的王荣海戴着棉帽,落了扣子的黑色棉袄被一条条纹布带束在腰上,黑格纹围巾随意搭在肩。左手滑揉琴弦,右手拉动琴弓,长时间与琴弓摩擦的衣角染上了一层白灰,在头顶皓月的映照下,似霜似雪。

  这距王荣海初试弦音,已过去70余年。

  王荣海14岁那年,家乡来了一批东北逃难的学生,“他们拉二胡、吹笛子,还会演话剧。”二胡独特的音色让他着迷,遂狠心花三块大洋买了人生第一把二胡。可惜不久后就因战事波折而憾失。

  现在手中这把二胡则来自一场“缘分”。十几年前,王荣海在桥上拉琴,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接连两天都经过这里。“他拉了我的二胡,觉得琴不好,又逢父母给他买了新琴,就把旧琴送给我了。”

  刘天华的《月夜》是他最爱拉的曲子,在记者面前,王荣海拉得并不连贯,总试图寻找合适的音阶,琴音断续。身前人车川流不息,实在无暇关注这个素衣邋遢的“糟老头”。偶有路人会掏出零钱放进琴盒。王荣海颔首示意,不主动也不拒绝。拉到手指僵硬时,王荣海放下二胡,走向两米开外的热水瓶。他的背打得笔直,双臂克制地贴在身旁,步伐沉稳迈出,“规矩”一如70多年前远征异国的士兵模样。

  投笔从戎 远征缅印

  王荣海的传奇故事坊间偶有传闻,却“一直被传说,从未被证实”。

  据其透露,18岁时,即1944年,他中断学业投笔从戎,参加中国抗日远征军,被编入第50师教导营。“被空运去的前线,长官是廖耀湘,可惜我们没有孙立人率领的那支队伍能打。”

  成都市档案馆里,泛黄的蜀华中学学生学籍档案中,这段尘封了七十年左右的历史首次浮出水面——1946年11月16日,蜀华中学(现“石室联中蜀华校区”)向上级部门申报王荣海复学的呈文,“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8月,从高中26班男生组肄业二学年……时值国难严重,投笔从戎参加远征军……”

  对于这段历史,市档案馆政策法规处调研员姬勇还原道,“征召第二批远征军时,配置的是全美制装备,需要一批初、高中以上学历,16至35岁的有文化底子的青年加入。”在1946年这批远征军被特批可以复职复业。“王荣海在这种背景下,回到蜀华中学继续学业。那封复学申报呈文中,将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

  战争,是王荣海青少年时代抹不去的回忆。

  1926年,王荣海出生于重庆市江北区嘉陵江畔,父母均从事金融行业,家境可想而知。可国难即家难,一到晚上就让人心惊胆战。虽然如今爱拉《月夜》,可在当时,月亮并不是好兆头,“因为只要有月亮,日本人就会来轰炸。” 为避战祸,王荣海随家人辗转泸州、内江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唯有一曲《月夜》总相伴。

  中国军队在滇缅战场获胜后,王荣海随部队一路步行跋涉回广西,退役后回蓉入蜀华中学复学,后又考入当时的重庆西南学院文史新闻系。毕业后一度回老家当起教书先生,还发生过一段颇浪漫的“私奔之旅”。

  上世纪50年代初,王荣海再回成都从事金融行业。不久又离职,花十几元重新买了把二胡,跑到春熙路孙中山铜像前拉了起来。“当时春熙路只有两个拉二胡的,我是其中一个。”一脸老资格表情。

  阅尽沧桑 心静如月

  或是年事已高,王荣海记忆中,此后的那几年断了片儿。据相关部门核实,上世纪60年代初,王荣海进入东城区运输公司,拉煤炭直至60岁退休。65岁那年,他重新拾起二胡,“舞台”转移到了东风大桥。“这里的场子好,不会吵到别人。”

  1公里外,是王荣海的家。在望平社区一栋老式的7层居民楼内,王荣海与老伴、儿子、儿媳、孙女五口共享50平方米三居室近30年。

  街坊邻里都知道这位王大爷,似乎有点名气,常年在东风大桥上拉着别人听不懂的二胡,对其他知之甚少。王荣海也从不参与社区活动。“他跟邻居没有太多接触,每晚拉了琴回来,会到我这里看1小时的电视,最喜欢看战争片,不太说话。”守门的周大爷到院落的5年时间,从未听到王荣海主动提起自己的过去,甚至曾有媒体将他的名字错写为“王云海”,他也从未申辩。

  如今,王荣海生活很有规律。每日中午1时,王荣海会准时提着一只小竹篮独自出门买菜——老伴儿吩咐的。篮筐里有一小本,记录着老伴儿吩咐的食材。“我倒油,她炒菜,她喜欢做。”王荣海一脸满足。老伴爱喝茶,下午牵着她送出去,晚饭前再接回来。晚上9时,老伴儿睡下,王荣海才提起琴盒出门。

  几十年来,王荣海兀自在“直径一公里内”过着自己的生活,与二胡为伴,从未参加过老兵聚会,也没有去相关部门登记关于过去的一些经历或身份。小他四岁的亲妹妹每月会赶车过来看他,成为生活中的唯一访客。

  近9000个夜晚,除了刮风下雨天,王荣海每晚都会准点出现在东风大桥东南桥头,在月下独奏,直到午夜后离开。某日,有网友见王荣海从琴盒里拿钱给流浪汉,还给其倒热水,感动之余拍下照片发到网上,写到“像春天的风,很暖”。

  任岁月流逝,老人依旧守着东风大桥的一隅之地,安静地与一把二胡和一曲《月夜》为伴。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