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青涩日记》:“痛感青春”引发社会反思

2015年01月22日 09:1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青涩日记》:“痛感青春”引发社会反思  

  1月24日,广东出品的电影《青涩日记》开始公映。相比于当下的大制作、大腕加盟的大片,这部电影没有著名导演而没有名角压阵,却在公映之前就在社会上掀起了巨大的讨论热潮。为什么会这样?根据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的说法,主要还是题材本身的热度。“这部电影提出了很多很基本、很重要的问题。过去鲁迅讨论过怎么做父亲,现在《青涩日记》发问要怎么做父亲和母亲。本片有那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难能可贵。”

  因为真实,所以感人

  如何表现早恋?

  点到即止

  早恋、网瘾、叛逆……以这类词语作为电影的内容,此前大多是一些以残酷青春为主的文艺片。但《青涩日记》其实单纯很多,并且其主角也是12岁的少年——王曲曲和韩由由。

  《青涩日记》的剧本改编自女作家裴蓓的小说,她是珠海市作协副主席、广东省重点扶持签约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鲁迅文学奖两届候选人。因为故事本身足够厚重,电影《青涩日记》的内容也显得尖锐而发人深思。根据此前点映时一些观众的说法,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与自己共鸣的地方。

  电影讲述的是12岁少年王曲曲身处濒临破碎的家庭——和情人育有女儿的父亲,沉迷麻将无所事事的母亲,把这个敏感的孩子推向了叛逆和绝望。冷漠、沉迷网游、自残、报复……没人明白他,没人走近他,直到遇到少女韩由由的出现。而韩由由作为“学霸”孩子的代表,父亲给她太多的期待,各种培训班把课余时间排得很满,内心同样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电影中展现的朦胧恋情青涩而温暖,但其中展现的教育方式,对当下现实有着非常深刻的警示和启发。

  谈起这一故事的创作初衷,该片制片人、作家裴蓓表示,这源于自己当记者时对问题儿童的采访。“那些孩子身上的伤痕触动了我的心,希望影片上映能引发社会对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关注。”而最近一段时间,关于“表现早恋不能出现在电影里,即便出现也不准成功”的网络传言甚嚣尘上,对于这一点,《青涩日记》的导演谢悠表示:“对于初中生爱情这个话题的确有点敏感,但我把握着一个度,点到即止,美而不俗。这是人性中对爱与温暖的本能需求,不涉及复杂的性与欲望,温暖而纯净。希望这部电影能将这份感动传递给所有的观众。”

  因为真诚,所以动人

  电影不靠噱头

  问题家庭很普遍

  作为一部打出“不唯市场,更求担当”口号的电影,《青涩日记》从很早就开始靠点映来营造口碑。单在2014年,就举行过大学生电影节特别放映场、珠海母亲节放映场、广州看片会、珠海6场千人专场答谢放映场……场场反应强烈。几乎每场都有人感动落泪。很多家长观众表示,这部电影让他们很受启发。

  除此之外,《青涩日记》还应邀参加了不少电影节。去年在第2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该片作为参展新片得到了包括中国电影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康健民等在内的专家们的高度赞扬。此后,又成为中美国际电影节20部入围影片之一,还在第二届浙江青年电影节作为开幕影片亮相并摘获“表演新秀奖”。除此之外,《青涩日记》还成为第18届“北京放映”的优秀推介片,即将走出国门。

  根据广东著名电影人赵军的说法,这是一部“希望帮助大家解决问题”的电影。“一切的纠结和矛盾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投入的情不够。只要大家都把情把爱放进去了,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对于家长来说,这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一部影片。”也正是出于“帮助大家解决问题”的态度,从去年12月起,《青涩日记》在广州等地举行了一系列试映,并且在放映的同时掀起“青涩荷尔蒙行动之‘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系列活动”,邀请国家级著名心理学专家和社会专家现场和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取得了非常热烈的效果。甚至连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工作中心主任张侃都表示:“影片好看且深刻,反映了社会需要关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各种问题,到位却不过分,表现了青少年和家长们的困惑。”

  身兼原著作者和影片制片人的裴蓓认为,影片之所以引发这样强大的讨论热潮,不是电影本身营造话题的能力强,而是他们反映的问题家庭和问题少年在当今社会很普遍。“很多家庭因为缺乏正确的爱的表达,以及教育方式方法欠妥,导致孩子容易出现早恋、网瘾、叛逆等问题。我希望通过小说和电影让大家更了解这些孩子,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

  因为真爱,所以推荐

  爱孩子要更懂他,

  触及内心深处

  由于点映的反响热烈,《青涩日记》很自然地在业界和观众中引发了巨大讨论。中国电影评论家协会主席章柏青就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盛赞该片,他表示:“影片摒弃了少儿电影最易犯的说教与灌输的毛病,不再停留在对人和事对错的简单化判断上,而是着重于对少儿问题的心理探究和科学分析。创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展示少年学生厌学、网瘾、叛逆等问题的表象,而是引导人们透过这种表象认识问题产生的原因,引导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去认识所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任何孩子的问题,其实根子都在家庭、老师、社会身上’这一道理,成就了一部有深度、有说服力的‘问题电影’。”

  教育部艺术司副司长万丽君则认为:“现阶段2亿7千万的青少年身体成长跟不上心理成长,于是失衡。青少年身体的变化跟不上心理的变化、气质的变化,心理驾驭不了自己,就出问题了。很多的电影只是去表现真实,却没有一部电影从心理的角度去观注这个群体,《青涩日记》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相比于专家们客观冷静的说法,一些观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的反映就显得特别感人。一位母亲就在微博上写到:“孩子,看了一部叫《青涩日记》的电影,我才明白此前我觉得很没所谓的一些东西,对你都会造成伤害。因为爱你,所以我更要懂你。爱孩子需要智慧,亲子关系,真的会影响着孩子的未来。”也有观众表示:“也许我们走得太快,太远,已经好久没有触动过内心深处的一些感情。《青涩日记》让人想起之前的《飞跃老人院》,一个是关于孩子,一个关于老人,这都是我们以往所忽略的东西。”

  南方日报记者 郑照魁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