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记者巧遇珍珠港劫难幸存海军 被炸后曾失忆

2015年05月21日 16:02 来源:南京晨报  参与互动()

  5月8日,我以《新华日报》老报童、老记者的身份,应邀参加“视觉江苏网”暨“唤醒记忆珍爱和平”上线仪式后,归来我便急匆匆在珍藏的家庭相册中,寻找9年前赴美探亲的照片。2006年6月,在女儿王方红、女婿陈军的精心安排下,我飞抵太平洋中的美国夏威夷群岛,那一次观光旅游的有趣经历,永远铭记心头,难以忘怀。

  从夏威夷归来,我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便是在参观游览中,巧遇珍珠港劫难幸存退役海军埃佛脱·海兰(Everett Hyland),初次相识,两人便畅谈并合影,这段令人兴奋的经历,真可谓千载难逢。当年83岁的埃佛脱·海兰,原是美国舰艇上的海军。65年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号战舰上服役,是位三级电报员。当年他是一位年仅18岁的帅小伙子,在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事件中,他死里逃生,躲过一劫,成了少数幸存者之一。

  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见证地,是我夏威夷之行早就锁定的观光目的地。它所处太平洋上的岛屿形似蚌壳,太平洋又盛产黑珍珠,故名珍珠港。亚利桑那博物馆、美国军舰亚利桑那纪念堂,都建在这座岛上和附近的海域中。参观亚利桑那博物馆,是免费入馆的。一进门一只重达8850公斤的大铁锚,便醒目地呈现在眼前,它是被日本击沉的美国“亚利桑那”号舰艇遗物。跨进展厅,迎面便是一幅题为《亚利桑那战舰》的巨大油画,再现了这艘巨型战舰当年的威武雄姿。在博物馆内微型电影放映厅,落座后观看《日本偷袭珍珠港》等二十余部历史纪录片时,当银幕上再现那一幕幕让人撕心裂肺、惊心动魄的悲惨瞬间时,压在心头的悲愤之情,久久挥之不去。

  跨出放映厅,我在陈列众多遗存实物、模型、图片和文献资料间穿梭,漫步浏览,突然我发现活跃在展厅内的一位老人,头戴船形帽、身穿天蓝色翻领、短袖海军便服的义务讲解员,酷似展板上那位遇难的海军。一打听,原来他名叫埃佛脱·海兰,展板上介绍的正是他。我顿时兴奋起来,左拐右弯,终于在人群中找到这位老海军,冲着他我不红脸、不怕羞地喊了一句:”How are you!”(你好!)可怜的我,只会几句礼貌用语,往下交谈,只好仰仗同行会说英语的朋友充当我的临时翻译。我向他表达了想和他合影、请他签名的意愿,不料这位老海军十分爽快,满口答应。在我俩合影时,和蔼的老海军,还特地用左手扶着我的肩膀,如此友好的情谊,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站在埃佛脱·海兰的展板下, 我们做了简短的交流,丰富了我对当时背景的了解。1941年12月7日清晨,早已潜入欧胡岛的日本33艘战舰,其中包括6艘航空母舰,开始出动一批战斗机、轰炸机和多艘鱼雷艇,向停泊在珍珠港内的185艘美国舰队发动偷袭。偷袭前,埃佛脱·海兰正在“宾夕法尼亚”号战舰1号甲板上修理天线,猛地,战舰遭遇炮击,顿时熊熊烈火蔓延到整个舰首,态势万分紧急,慌乱中,指挥官组织对空射击,此时埃佛脱·海兰停下手头活,忙着为对空射击的机枪手运送弹药,伴随着突然降临的震天响的爆炸声,他倒在血泊中,再也动弹不得。战友们以为他已阵亡了,可有一位水兵心细,发现他的身躯微微动着,便急忙将他送去医院抢救。当埃佛脱·海兰苏醒后,已完全丧失记忆。在往后长达3个多月的日子里,他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认识了。后来经过治疗,埃佛脱·海兰终于康复,第二年,他回到“孟斐斯”号战舰,继续服役,直至1945年11月退役。

  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美国太平洋舰队受到重创。为悼念亡灵,美国在珍珠港建了“美国军舰亚利桑那纪念堂”。这座长达168米,中间凹、两头翘,通体白色的纪念堂,浮卧在沉没的“亚利桑那”号战舰残骸上,叠加在一起,形似十字架。纪念堂内,引人瞩目的是刻在大理石墙面上全部殉难官兵名录。在名录左下方,还另辟一块,上面刻的官兵名字、逝世年月,仔细一看都是近年辞世的。我带着疑问,向埃佛脱·海兰请教。他告诉我,联邦政府规定,凡是在珍珠港事件中获救的海军官兵幸存者,他们去世后和殉难官兵享受同等待遇。接着,他动情地说:“我死后,名字也将刻在这里的追思墙上,与昔日的战友们一起,长眠于亚利桑那号纪念堂内。”

  历史的演变,发人深省。我们步出纪念堂时,向港湾另一边眺望,那儿停泊着一艘灰色的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Missouri),1945年9月2日上午,日本向盟军投降签字仪式就在这艘战舰甲板上举行的。如今,“密苏里”号战舰与“亚利桑那”号战舰为邻,静静地停泊在同一港湾内,仿佛在警示世人:侵略者到头来,是没有一个好下场的!

  □ 王强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