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靠市场?还是靠政府?

2015年08月25日 08:17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主持人:谭敏

  嘉 宾:冯健鹏(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端木赐香(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林海杰(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海外联谊部副主任)

  张帆(广州市卫计委研究员)

  新闻背景:  

  8月16日~21日是广州一年一度的乞巧文化节,女子成年礼、游巧嘉年华、乞巧集会等各种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活动在“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天河珠村竞相登场。

  “乞巧习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政府在推广与保护上不遗余力,但依然存在手艺传承者越来越少、越来越老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该靠市场还是靠政府?本期“广议院”予以讨论。

  广州日报:乞巧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式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冯健鹏:所谓节日的意义,其实大抵是社会需要及其变化的结果。“乞巧文化”的式微也可作如是观:当技术的进步和观念的变化使得女红在家庭中不再重要,相亲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乞巧”除了作为古老文化的展示品外,还有多少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呢?它的日渐式微也就在所难免了。

  不独七夕,举凡春节、上元(吃货们争论着汤圆和元宵的区别,还有多少人关心这个节日“月上柳梢头”的相亲意义)、中秋……大都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

  广州日报: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都存在和乞巧工艺一样,年轻人不感兴趣、参与者多是老人的问题,应该怎样来看待和解决?

  端木赐香:如果乞巧发展到现在,仅是手工艺术及手工艺品的问题,那年轻人不感兴趣也就理所应当了。现在的年轻人连袜子都用洗衣机洗,哪有时间与兴趣把宝贵的青春与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中无聊与无尽的消耗中。  

  广州日报:政府与市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分别能起到什么作用?

  林海杰:政府力量在维护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钱花了往往不一定有效果,还是多让马云、马化腾或者冯小刚们来折腾这些事情会更有效。市场力量应该是维护一些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因素,至于“生命力”这一命题,这个就不是学者们的情怀可以左右的了,不妨试试放下身段了解年轻一代的兴趣点。

  张帆:政府像粗大的拇指,有力却不够精细;市场像灵巧的食指,精细却不是万能。政府和市场都有所长,但也会有失灵的领域,这时就需要一根补充性的无名指“NGO”来调节。这三者可以独立运作,可以两两组合,也可以三指齐抓。三指齐抓,根据不同领域的特点进行丰富的策略选择,就没有什么抓不牢的领域了。过节,也就是在同一主题下大家一起来开心,大概政府主导主题并出钱(政府补贴),市场补充,行业协会(专业人士)负责运营,会比较热闹开心,又不乏一些传统的文化味道吧!

  冯健鹏:靠政府还是靠市场?当然,两者都有巨大的力量:春节假期倘若政府一直放到正月十五,想必上元也能更像个“节”了;源自高校单身青年们自嘲的“光棍节(11.11)”在短短几年内变成电商的狂欢,市场的力量也是惊人的。其实这两种力量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也。但是假如政府在节日升平中又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则难免会以失望收场;假如过度市场化,好好的节日成了商品营销会,也未免不美。少一些焦虑感、多一些平常心,也许才是回到节日本身的捷径;再者说,旧的节日意义式微、新的节日意义兴起,岂不正是社会生生不息的表征?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