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不该遗忘的俞九舍之战:苏北挺进军牺牲100多人

2015年08月31日 08:34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李其实(左)、黄锦辉(中)、秦奇才(右)三人的合影,作为早期共产党员,李其实的身份一直不为人知晓。

  1943年1月,在江苏省泰县(现为泰州市姜堰区)一个叫俞九舍的地方,苏北挺进军在这里和日军发生了一场激战,苏北挺进军共牺牲100多人。

  这些几乎就是现存的关于“俞九舍战斗”的所有信息。

  穿越70多年的光阴,我试图从知情者零零星星的讲述中,聆听那段腥风血雨的抗战悲歌。

  回忆里“惨”字说得最多

  苏北挺进军即税警总团,是宋子文在1932年任财政部长期间建立的私人武装,本是一支用于缉私征税的非正规部队,大部分一直驻守在上海及浦东一带。“一·二八事变”后,宋子文把税警总团拉上了抗敌第一线,“俞九舍战斗”就是一次奋战在抗敌第一线的税警团队伍与日军的厮杀。

  1943年1月5日,驻扎在大小杨庄的苏北挺进军二纵队七支队(税警团)向俞九舍撤退,日军一路紧追不舍,税警团在俞九舍西南方向杨墩的哨兵发现了紧随而来的日军,便开枪射击,被激怒的日军疯狂追来,把俞九舍包围起来。税警团因弹药不足开始撤退突围,而日军的炮火却更加猛烈。

  至晚上,挺进军二纵队第一团陈振部赶来援救,税警团暂时撤退至校林一带,俞九舍战斗告一段落。此役共牺牲100多人,税警团司令李其实被抓,后溺水牺牲。

  村民夏传圣当时14岁,他回忆说:“听到枪声,我爸爸就把我藏在米缸里,我妈妈和我姐姐躲在灶头的草堆里面。”

  不幸中的万幸是,日军并未在俞九舍实行“三光”政策,夏传圣老人一家由此躲过一劫。而老人在俞九舍两三公里外竹园村的叔伯一家却未能幸免于难,“当时日本鬼子来的时候,他们家正有几个来探亲的姑娘,日本鬼子在那儿‘三光’,把那几个姑娘强奸了之后,把我叔伯的房子都烧了,只有一个堂弟躲在屋后的柴火堆里,才没有被发现。”说到这里,老人的双手颤抖。

  战斗过后,税警团派人去收尸,并购买了凌官村大地主位于俞九舍北、张尤庄西之间的60亩荒田作为墓地。开春时,墓地基本成型,总体规划是找人设计的,主体部分呈正方形,四周有河道护墓,并在主河道修吊桥通往墓地中央。坟在墓地正中央偏北方向,墓的平台高约2米,坟顶高达十几米。墓成之后,还举行了盛大的放焰口仪式(注:一种佛教仪式)。洪西村村民朱桂珍那时已经12岁,她说:“我记得那时请了好多和尚来念经。死的人太多了、太惨了,唉!”

  回忆起70多年前的那场战斗,村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就是“惨”。

  指挥者其实是个共产党

  俞九舍战斗的指挥长官李其实,其实是一位共产党人。

  李其实,男,1901年生,广西省临桂县六塘镇新街人。1924年考取黄埔军校一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黄埔军校早期100名共产党员之一,1928年回到广西桂林开展工作,1929年赴港寻找党组织,其后于国立同济大学任军事助教,1939年,应陈泰运邀加入税警团,1943年,在俞九舍战斗中被俘牺牲。

  1939年,李其实转战江苏,并无人知晓他的共产党人的身份。这是出于当时工作的需要,也是一个共产党人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崇高担当。历史对李其实的记载存在诸多误读,直到1992年经国家民政局批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局追认李其实为烈士,才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而在这之前的半个多世纪里,鲜有人知晓其共产党人的身份,也未有人为其正名。

  据资料记载,埋在俞九舍公墓里的共有467人,其中100多人是俞九舍战斗中牺牲的将士,还有300多人是从其他战场运过来的士兵遗体,具体数字无人知晓。

  今年初,一个烈士志愿者团队在公墓前竖起了一块“俞九舍抗日勇士公墓”的墓碑;同时,据了解,当地政府也在加紧改造墓地、竖立纪念碑,让抗日牺牲的勇士永远被铭记。

  后记

  第一次听到“俞九舍”三个字,是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史志档案办公室,当时我是带着抗战70周年的报道任务去那里的。史志档案办公室主任钱俊接待了我,热情地向我介绍了俞九舍战斗的故事,并希望我的报道能帮助他们成就办一座俞九舍纪念馆的梦想。在那个闷热的夏日午后,我几乎是含着泪决定采写“俞九舍战斗”这个主题的。

  后来,到了俞九舍战斗遗址,我才真正明白钱主任话语中的悲凉出自何处,荒草丛生的勇士墓地,和那段悲壮的历史太不相称。俞九舍当地,了解这场战斗情况的老人,在今天已不足十人。

  最后,感谢所有选择铭记的人,因为你们的坚守,俞九舍不会被遗忘。 ■采写: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学生 曹赟娴 指导:本报记者 徐蓓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