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野夫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拍成电影

2015年09月11日 09:41 来源:扬州晚报 参与互动 

  由霍建起导演的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以下简称《1980》),改编自著名作家野夫的同名小说。在这部半自传小说里,野夫将一段属于自己青春隐秘的个人历史和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共通历史杂糅在一起,把一段清纯的爱情与厚重的历史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娓娓道来。

  记者:《山楂树之恋》与《1980》相比,有何不同?

  野夫:《山楂树之恋》是高干子弟和一个有一定年龄差距、身世差距的小女孩的爱情故事,故事背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1980》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讲述的是同学之间的爱情,传递的爱情观是“我爱你是为了成全你”。

  我们所处的那个年代,走三到五天才能到省城,故乡的每一个年轻人都渴望“出峡”。故事的女主人公就把她所有“出峡”的愿望寄托在一个男生身上,她的爱是基于这个原因。

  很多年轻人觉得如果爱对方,就要把她带走,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是难以做到的。自由迁徙在那时几乎不可能,而且她也不能抛弃被监管的父亲,她要代死去的母亲照顾父亲。

  如果现在的人了解背后的情感,了解了那时的世道人心,才能真正读懂这个故事。

  记者:该片讲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爱情故事,那个年代的爱情特质是什么?

  野夫:我觉得那时的爱情是特别干净单纯的。我电影中表达的爱情,它不是为了抵达,不是为了占据,而是为了一种成全,是一种更有意义的爱。它当然有理想化色彩,上世纪80年代本来也是理想主义的年代,那时的人们本身也活得比较理想,没那么现实,我写这种爱情,其实也是在纪念时代。纪念那个曾经非常理想主义的时代,它远不像我们今天这样的物质主义。

  记者:为了再现这个纯美故事,《1980年代的爱情》的拍摄地,也选在了故事的发生地——野夫的故乡湖北利川。为什么要执著地将《1980》放在利川拍摄?

  野夫:拍摄时与导演沟通探讨最多的就是这个,类似的古镇老街不少,但是利川那个地方几乎是故事的发生地,还有那半条老街,我们要呈现的是一个土家乡村,而不是白族乡村,文化、地域、山水建筑等都不同。此外,这个影片充满怀旧感,这是故乡利川才能赋予的。利川独特的巴楚文化吸引我们要把故事放在这里的偏僻乡村,这是故事背景所要求的,一块比较干净的地方。再者,影片还要表现古老的巴楚文化,比如葬礼戏,在一个封闭的庭院里跳丧。这一场戏,很多人看到都很震撼。利川的风景也很唯美,目前电影制作团队还在设计开发旅游线路,希望能给故乡留下一些赖以生存的资本。

  野夫,本名郑世平,1962年出生于湖北省利川市。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论文、剧本等100多万字。代表作品有:《1980年代的爱情》、《父亲的战争》、《尘世·挽歌》、《乡关何处》等。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