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尘封60年 国学大师钱穆唯一文学史面世

2016年05月09日 15:54 来源:新闻晨报 参与互动 

无图说

  晨报记者 徐 颖

  国学大师钱穆唯一文学史讲稿《中国文学史》日前由其弟子叶龙整理出版。而这些课堂笔记在叶龙的箱底整整躺了60年!上周末,已经88岁高龄的叶龙来到上海书城“新书发布会厅”现场,与读者分享了这部尘封60年后终于得以面世的 《中国文学史》整理前后的故事。叶龙透露,当年学生中只有生于江浙的他能全懂钱先生的无锡国语,又恰好学过速记,所以笔记做得最好。

  弟子完好保存了当年的课堂笔记

  被中国学术界尊之为“最后一位通儒”的钱穆先生,无论历史、文学、哲学、经济,还是艺术、社会,都造诣高深。他最爱的是中国文学,然而其一生80多部著述,超过1700万字,却没有留下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系统专著,如今,这一憾事终以一种传奇的方式得到了弥补。

  据叶龙回忆,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开过两次《中国文学史》课程,每次一讲就是一学年。令他记忆深刻的是,钱先生当年讲课一开始就对学生们说:“直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一切尚待吾人之寻求与创造。”

  叶龙说:“《中国文学史》是钱穆于香港新亚书院公开授课的讲稿,分为两个阶段,一部分是1955年秋至1956年夏,一部分是1958年至1959年。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加之钱穆担任新亚书院院长时校务冗忙,讲稿并未能整理成书。”

  作为江浙人士,叶龙是当年课堂上唯一能完全听懂钱先生“无锡国语”的学生,又恰好学过速记,所以笔记做得最好,极为仔细,能做到尽量不遗漏一个字。钱穆曾查阅学生笔记,两次是助教查看,一次是钱穆自己查阅,均给了叶龙高分。

  这些讲义笔记跟随叶龙整整60年。他“在香港搬了十几次家,这些笔记本最不舍得丢”。

  “见性情而有趣味”的文学史

  2014年,已经86岁高龄的叶龙感到了把这些珍贵资料整理并传下去的紧迫性。如果这些东西在他手里失传,那不只是一人之损失,而是“钱学”之损失,“中国文学”之损失。他逐字誊写、校订、整理,并决定一边整理,一边在媒体上连载。连载几期后,新华文轩北京出版中心(华夏盛轩图书)迅速联系到了叶龙,签订了出版合同。

  该书保留了钱穆先生授课中最鲜活的口语表达,也留存了许多神来之笔。全书31章,从诗经一直讲至明清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这本尘封60年的钱穆版文学史面世后,迅速受到海内外中国文学爱好者的极大关注。

  为该书作序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在新书发布会上说,钱穆学问广博,因此讲起文学史,从容、随意、不费劲;尤为难得的是,由于叶龙整理的这部《中国文学史》是钱穆讲课原汁原味的记录,“读时仿能感受到钱穆的性格,温厚柔和。他对文学语言的表达,情感和文气的把握非常敏感,这一点是读钱穆其他著作不容易感受到的。他认为“笔录也自有笔录的好处。老师在课堂上讲话,兴到之处,常常会冒出些‘奇谈妙论’,见性情而有趣味”。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表示,自己不欣赏思想上大一统或追求发行量的通用教材,而更喜欢钱穆这样的“自作主张”。他说,每个从事文学研究的好的学者,都“应该在心中或口头有一部自己的文学史”。

【编辑:魏巍】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