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中国西部煤城乌海的“传统文化”热

2016年05月19日 17: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乌海5月19日电 题:中国西部煤城乌海的“传统文化”热

  作者 乌娅娜 崔建敏

  在经典诵读进校园活动开展几年之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三小学校长王巧英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之前大喊大叫、打打闹闹的行为越来越少,变得彬彬有礼了许多。

  “国学经典等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力量,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王巧英说。

  乌海市是内蒙古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因丰富的资源储量被誉为“乌金之海”,是中国重要的焦煤基地。建市40年、发展厂矿工业为主的乌海市,其传统文化发展亦不落后。

  乌海市群艺馆馆长朱柏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乌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工厂矿区的工人来自中国各地,众多文艺团体各具特色,对传统文化的热衷始终贯穿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传统文化“浸润”中小学校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孩子们影响深远。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孩子们做好学生、好孩子,做堂堂正正的人。”乌海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李朝霞说。

  和平街学校校长李建武同样认为:“只要我们转变观念,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现‘教人伦、顺人性’的目标也就指日可待。”

  记者获悉,早在10年前,乌海市教育部门和各中小学校就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

  2006年,该市教学部门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个子课题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带动其它学校参与。

  2014年,该市海勃湾区投资62万元征订《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近两万册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用于教学。

  “优秀传统文化中涵盖了很多好东西。拿《弟子规》来说,像‘步从容,立端正’、‘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等成为学生仪表仪容的行为准则;‘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等成为学生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等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准则。”该市海勃湾区教育局副局长莘悦英说。

  民间的传统文化热潮

  采访中记者发现,近年来,乌海市民众兴起一股学习茶艺、插花、圣贤经典、汉服艺术等传统文化的热潮。

  青年李丽在北京拜师学习了近四年的插花艺术。去年,她抱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想法将插花艺术带回了乌海。

  “通过拜师学艺,我才发现中国古代很多精妙的艺术、礼仪和民俗已经失传,这实在让人痛心。”李丽说。

  “古有花朝节,和中秋节一样重要,从宫廷到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涵盖着美好的民俗文化。但这样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如今却渐被忘记。”李丽表示,好在插花作为其中一项文化艺术,近年来在中国逐渐兴起。

  与李丽不同,市民赵金梅则选择了传承经典圣贤文化。2013年9月,她的孔子学堂公益班开课。

  赵金梅说,她办班的初衷特别简单,就是希望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能有一些安静思索的空间,能够在圣人先贤的精神思想中洗涤心灵。

  在乌海,还有一项几乎全民参与的传统文化项目——书法。“家中无字画,不是乌海人”的说法在当地流传。2008年9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乌海市为“中国书法城”。

  “从小的方面说,书法能够修身养德,培养人的艺术情操;从大的方面说,它能够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艺术水平。”乌海市书法家李贺年深有体会地说道。(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