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辉县发掘报告》出版60周年 引领中国考古工作

2016年12月29日 10: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北京12月29日电 (记者 应妮)“新中国考古从这里走出——纪念《辉县发掘报告》出版60周年学术座谈会”日前在北京举行。《辉县发掘报告》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版的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对中国考古工作起着典范引领作用。

  1950年10月,刚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辉县开始首次考古发掘,拉开了新中国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序幕。这次发掘系统揭示并清理和保护了商代、战国与汉代诸多墓葬及其珍贵的考古学信息与出土文物,为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面貌与状况提供了重要物证。1956年3月,科学出版社出版此次考古发掘报告《辉县发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夏鼐、郭宝鈞、苏秉琦、安志敏、石兴邦等老一辈考古学家对此报告出版付出了辛勤汗水,开创了新中国考古报告编写出版的先河。

  《报告》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版的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其丛书名为“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第一号”,它也是考古所“考古学专刊”丁种第一号。

  《报告》的出版开创了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的一定时期内就出版考古报告的先河,而这在日后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中被不断地重申、强调和重视,并成为要求——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就要着手考古报告的整理、公布和出版。

  《报告》的编写采取了先对发掘过程进行系统描写,之后对遗物进行初步分析,这一编写体例为日后田野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和编写树立了范本,至今仍是考古报告编写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报告》中所描述的按照探方来发掘,采取地层关系分析、器物类型学分期断代的方法,以及对所获遗物进行描述介绍,特别是对战国车马坑的保护和提取等,都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收获。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研究员说,辉县发掘工作启动了新中国的田野考古工作,而《辉县发掘报告》的出版则开创了新中国考古报告编写出版的先河。报告中所描述的按照探方来发掘,采取地层关系分析、器物类型学分期断代的方法,以及对所获遗物进行描述介绍,特别是对战国车马坑中“车痕”的保护和提取等,反映出当时考古工作者科学、先进的田野考古理念,这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收获。而报告所创立的“地点为经、年代为纬”的编写模式,在日后多地点发掘资料的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对中国考古学界日后编写考古报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表示,这部报告为以后考古学报告提供了样本,达到了资料齐全、描述客观真实的第一要求。他还建议应该加强进一步推进考古报告的编写水平,赶上我国考古事业的进程。

  座谈会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科学出版社与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共同主办,来自北京、河南等地的30余位考古专家与会。(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