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百位耄耋老人口述新中国丝绸史:共和国不能忘记的行业

2017年09月01日 13: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杭州9月1日电 (记者 方堃 实习生 高大正)“那时候,国家对丝绸产业十分重视,周恩来总理为接待外宾曾四次到我们工厂参观,非常熟悉都锦生,他经常打趣说自己都能给都锦生做讲解员。”85岁的原杭州都锦生丝织厂总工程师来成勋回忆起自己近50年的丝绸从业生涯时,总是最先想起新中国成立后,这个丝绸产业辉煌时期的片段。来成勋告诉记者,与他同一时期的一批老“丝绸人”,见证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整个丝绸产业的发展。

图为:《桑下记忆》。中丝博供图 摄
图为:《桑下记忆》。中丝博供图 摄

  从新中国初期丝绸产业设备欠缺落后,到文革后期百废待兴大家憋足了力气不分昼夜恢复生产,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变成国家的支柱产业,直至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走下坡路。从无到有,从有到盛,从盛到衰……这些老人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丝绸现代史。

  丝绸业是新中国的功勋产业。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急需外汇,轻纺工业大发展,其中丝绸行业占了重头。当时中国80%的外汇储备是纺织(丝绸)行业创造的,纺织(丝绸)人为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图为:丝绸产品出口标签。 中丝博供图 摄
图为:丝绸产品出口标签。 中丝博供图 摄

  如今,这些曾经献身纺织(丝绸)行业的青涩少年已至耄耋之年,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工厂不复存在,昨天还在一起亲切交谈的先生,今天只是留下了看不清面孔的背影,很多很多的丝绸故事也随着他们的离去渐行渐远。

  “最初中国丝绸博物馆为了一项展览,为杭州丝绸界的老设计师宋仁溥录制了一份视频,那时候他已经百岁高龄,视频录制完不久后,老人就走了。”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深刻意识到,他们迫切需要记录这些老“丝绸人”的口述历史,把中国丝绸纺织业的发展轨迹记录下来。

  从2013年至今五年间,由中国丝绸博物馆牵头,团队远赴丝绸重镇吴江、蜀锦之乡西南、丝绸产地江浙沪,柞蚕生产重地辽宁丹东、大连以及山东淄博、青岛和桑蚕原种场所在地烟台等地,为100位老“丝绸人”做了口述史,并将首批52位老人的口述史成辑付印,定名为《桑下记忆》,于日前发布。

图为:丝绸出口产品商标。 中丝博供图 摄
图为:丝绸出口产品商标。 中丝博供图 摄

  《桑下记忆》书中的主人公们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纺织(丝绸)厂的公私合营、合并,厂房的重建和扩建、机械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引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和改制的全过程。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还原了中国丝绸现代史的原貌。

  “这可能是我做过的,最沉重的课题。我们去采访原青岛丝织厂科研所所长、高级工程师陈真光时,在青岛沿街的一座小居民楼中找到他,他的居室逼仄,里面放满了各式毛巾柜子,由于查阅丝绸资料久蹲而不慎摔下楼梯,他颈椎以下全部瘫痪,靠卖毛巾补贴家用。”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桑下记忆》主编楼婷说,老人生活捉襟见肘,但却把所有的东西都捐给了中国丝绸博物馆,包括他当年在法国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获得的金奖奖章和证书。

图为:国画家陈之佛的十鹤图(丝织)。 中丝博供图 摄
图为:国画家陈之佛的十鹤图(丝织)。 中丝博供图 摄

  几年间,采访团队拜访了100位老“丝绸人”。虽然他们当年报考纺织丝绸院校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最终都选择了为之奋斗了一生,每一位老人都是一朵催璨的丝绸之花,应当被历史铭记。

  《桑下记忆》发布之后,楼婷收到了一条来自陈真光老人表达谢意的短信。楼婷问记者:“你知道老人是怎么发这条短信的吗?”原来,颈椎以下全部瘫痪的陈真光只有一只食指能动,老人是把手机放在食指边,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完)

【编辑:叶攀】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