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西泠印社再忆饶宗颐:一代通儒“炼成记”

2018年02月24日 21: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西泠印社举办饶宗颐纪念讲座 回顾国学大师的传奇人生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2月24日电(见习记者 张煜欢 实习生 郭其钰)2018年2月6日,一代国学大师、西泠印社社长饶宗颐在香港仙逝。2月24日,西泠印社在孤山社址举办社长饶宗颐的纪念讲座,以表追思,再度缅怀老社长。

饶宗颐与季羡林两位国学大师的珍贵合影 张煜欢 摄
饶宗颐与季羡林两位国学大师的珍贵合影 张煜欢 摄

  西泠印社是研究中国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学术团体,素有“天下第一社”之称。2011年,96岁高龄的饶宗颐出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此次讲座由与饶宗颐颇有渊源的浙江大学历史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曹锦炎教授主讲,同为西泠印社成员的他,回忆了与饶宗颐多次接触交往中,所刻画下的一代国学巨匠侧影。

  从初中学历到文献编写

  “饶宗颐实际上只有初中学历,但他能成为了不起的学者、名师,源于他从小坚持读书,最终自学成才。”曹锦炎介绍,饶宗颐出生于文化历史名城潮州,家中天啸楼藏书十万卷。

  饶宗颐幼时,遍阅经史佛典和古代诗词文赋,十余岁时已著小说《后封神演义》,家学渊源为饶宗颐日后的治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饶宗颐17岁时,父亲因编写《潮州艺文志》而心力交瘁、离开人世。此后饶宗颐发奋自立,继承先父未尽之事业。经过一年多不懈努力,17岁的饶宗颐完成了《艺文志》全书的编写工作。该著作是第一部研究潮州学术史的重要文献,也使得少年饶宗颐初露头角。

2012年饶宗颐访问西泠印社时题写的“播放六合”墨宝 张煜欢 摄
2012年饶宗颐访问西泠印社时题写的“播放六合”墨宝 张煜欢 摄

  在“老历史”中做出新学问

  一头扎入学术研究的饶宗颐,至此一发不可收拾。

  此前,王国维曾提出研究历史的“两重证据法”,即以地下的出土文献和地上的传世文献结合来研究。曹锦炎介绍,饶宗颐在“两重证据法”的基础上提出“三重证据法”,进而提出“五重论据法”,并在创新理论的同时进行实地研究。这些理论将中国古代史研究推进到一个崭新、全面、深层的领域。

  20世纪80年代,三星堆遗址出土后,饶宗颐着手开始写《西南文化创世纪》,陆陆续续写了20多年。曹锦炎回忆,“我与饶宗颐是在1980年认识的,我曾在1997年至1998年受邀到香港,协助饶宗颐从事‘甲骨文出土文献电子资料库’的研究、整理和建库工作。”

  在曹锦炎看来,饶宗颐在很多未开辟的领域都有着先人一步的思想。“那时候电脑根本没有多少人懂,建资料库并非易事,但饶宗颐就是这么想到了,然后这么去做了,并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曹锦炎感叹,“都说‘人老守陈’,饶宗颐却一生都在不断挖掘新材料、作出新研究。”

现场展示饶宗颐亲笔绘下的西泠印社图 张煜欢 摄
现场展示饶宗颐亲笔绘下的西泠印社图 张煜欢 摄

  从“术有专攻”到一代通儒

  一般的专家学者在某一领域有所长,而饶宗颐在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近东文明以及艺术、文献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精深研究,通晓多种语言。曹锦炎介绍,这主要源于饶宗颐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在名利诱惑颇多的时代,饶宗颐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学者,并最终成为了多个领域的大家。”

  60多年间,饶宗颐出版专著60多部,论文近500篇,著述数千万言。学术界公认饶宗颐开风气、出奇兵,在许多陌生的领域开荒播种、在许多新鲜的风景中着人先鞭,创造了多个研究领域中的“第一”。2011年,96岁高龄的饶宗颐出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更是传为一段佳话。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再次展示了2012年饶宗颐首度以社长身份踏入西泠印社时,题写下的“播芳六合”墨宝。遒劲有力的大字铺展开来,仿佛年逾百岁的饶宗颐又精神矍铄地提笔蘸墨,往昔浮现眼前。

  百年饶公,千载留芳。据西泠印社党委委员、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副主任秦陶介绍,西泠印社或将于3月中旬举办饶宗颐社长追思会,其社刊《西泠艺丛》也将随后出版追思老社长专集。(完)

【编辑:李泊静】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