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走陵人”私搬唐代石刻 民间力量怎样参与文保

2018年05月15日 09: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 

  “走陵人”私搬唐代石刻 民间力量怎样参与文保

  柯锐

  近日,一些历史爱好者在陕西咸阳唐崇陵进行“走陵”活动,在陵区内搜寻了多件陵墓石刻残件,并将这些残件收集起来搬到了陵区监控摄像头下。他们表示,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唐陵内的文物。

  所谓“走陵”,就是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对有历史价值的古代陵寝进行寻访,考察陵寝的神道、神兽、残存石刻等遗迹。

  与馆藏文物不同,崇陵石刻作为田野文物,总体上,对其应遵循原址保护原则,不可轻易移动,否则就会丢失历史信息,减损历史价值,不利于历史传承。“走陵人”收集石刻,搬动文物,构成对田野文物状态的破坏,涉嫌违反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不过,民间人士收集文物的行为,也提醒了对这些石刻残件的保护,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提上工作日程。对于某些散落的或保护难度大的重要田野文物,有文保专家认为,可以采取暂时集中保护的措施;等到条件成熟,再将其回归原址。这虽属无奈之举,但可有效地防范偷盗、破坏等违法犯罪活动。也就是说,对于某些面临被盗、被破坏风险的田野文物,与其将其长期置于野外,不如集中保护。当然,这种收集保护文物的行为,必须要以专业、规范的方式,在文物保护行政部门的指导监管下,依法依规地进行。如果像此次“走陵人”让非专业的志愿者参与搬动石刻,显然不妥。

  田野文物与馆藏文物都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有着难以复制的价值。由于受分布范围广、监管能见度低等多因素制约,田野文物失管、失窃案件频发。既然这些文物的保护、管理是个难题,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民间历史爱好者等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或有积极意义。

  对于民间历史爱好者,在阻止其不当行为的同时,可以考虑加以规范引导,在文保单位的牵头下,将其纳入文物保护的公益机构,作为文物保护的社会力量妥善利用。

  崇陵石刻等历史文物,是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地方的“文化名片”。相关地方和部门,以及社会公众,都有责任保护好这些文物。让这些历经风雨的千年文物,在一代代人的保护下,持续闪耀它独特的魅力;让面临丢失、损坏风险的田野文物,重新回到它应有的历史位置。

【编辑:魏巍】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