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传承蒙古族延续800年的“和平符号”

2018年05月21日 15: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传承蒙古族延续800年的“和平符号”
    图为苏力德文化博物馆一角 郭伟伟 摄

  中新社鄂尔多斯5月21日电 题: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传承蒙古族延续800年的“和平符号”

  中新社记者 张玮

  点桑(将柏叶檀香、炒米等点燃)、供奉、跪拜……清晨,内蒙古自治区乌审草原的牧民们在自家门前的苏力德祭坛前点燃柏枝、檀香,在《苏力德颂》中完成熏香礼,然后才开始一天的挤奶、畜牧等草原工作和生活。

  “每天如此,祈祷新的一天平安顺利、吉祥如意。这是我们乌审草原流传下来的习俗,也是延续了800多年的‘苏力德’文化。”21日一早,牧民额尔德尼其木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苏力德,又叫“苏鲁锭”,也译为“苏勒德”。它顶部是锋利的矛尖,矛身底座的銎部形成一个圆盘,盘沿一周有穿孔,系以各色马鬃。它是蒙古民族的旗帜、平安的保护神、民族精神的象征。苏力德分为察干苏力德、哈喇苏力德、阿拉克苏力德等三种。

  据蒙古历史编年体巨著《蒙古源流》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察干苏力德就是大蒙古国的国旗。1217年,察干苏力德被授予木华黎,辗转大江南北。1223年,木华黎病逝,安葬于鄂尔多斯南部金肯敖包,而象征其权威的察干苏力德也留在了鄂尔多斯乌审旗境内。

图为察干苏力德祭祀现场。张玮 摄
图为察干苏力德祭祀现场。张玮 摄

  在乌审旗,草原牧民家门前均有用土或者砖筑成的祭台,当地人们世代供奉,留下了800多年不变的察干苏力德祭祀文化。

  如今,察干苏力德已成为一种象征,寄托着人们对和平和美好生态的期盼与向往,这是当地保存最为完整的“苏力德文化”,也是蒙古族延续了800余年的“和平符号”。

  据乌审旗政府统计,当地门前立有苏力德的牧户逾8000户,约占当地蒙古族牧户的93%。而个别因为居住环境没有设立苏力德的,也要按时参加察干苏力德祭祀。

  “流传了800多年的察干苏力德祭祀,非但没有在历史变迁中被人淡化和遗忘,纯洁的蒙古族人民反而把这一习俗与吃饭睡觉、婚丧嫁娶一般,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无法割舍,越来越深。”乌审旗宣传部部长冯志明说。

  乌审旗政府提供资料显示,因当地“苏力德”文化保存较为完整,2006年,乌审旗被授予“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称号,2014年,察干苏力德祭祀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些年,随着旅游业迅速发展,乌审旗建起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景区内设立了苏力德文化博物馆和察干苏力德祭祀馆,并成立中国苏力德文化保护基地。

  该景区负责人吉日格拉图告诉记者:“我们希望通过旅游这种方式带动文化的传承,景区将苏力德文化的精华浓缩于此,让中外游客从感官和体验感上,更深入地了解苏力德文化。”

  北京游客陈利仁体验了察干苏力德祭祀的“百人祈福”后对记者说:“在《苏力德颂》声中,几十人甚至几百人手托同一条哈达祭拜时,不由从心底升起对一代天骄的敬仰感,同时能感受到所有人对和平的美好祈愿。”

  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董杰表示,苏力德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根,也是历史时期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一定要将这个延续800多年的“和平符号”传承下去。如今,参加察干苏力德祭祀人数逐年增加,这对文化旅游产业的促进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并对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有着推动作用。(完)

【编辑:史建磊】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