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你在书里夹过什么?有人夹了情书、人民币、大悲咒……

2018年05月25日 00: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书中生物展”现场。策展方供图
“书中生物展”现场。策展方供图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25日电(记者 宋宇晟)“书中寄居着很多以黑暗和文字为养分的‘生物’,它们是隐秘的时光往事,它们是离散的生活轨迹,它们都是曾经对人类很重要的存在,被珍藏,然后被忘记。”5月上旬,一场“书中生物展”在北京举行。策展人羊顿选取了四十余件二手书中夹着的“生物”展出,而每一件“书中生物”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

曾经夹在书中的一封信。策展方供图
曾经夹在书中的一封信。策展方供图

  书中会有什么“生物”?

  你在书中会夹什么?书签之外,还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比如,有人会在书里面夹自己的涂鸦、书信、车票,有人夹了英语六级成绩单或者户口本,还有膏药、骨折的诊断证明……

  羊顿告诉记者,她还看到过一份离婚协议书夹在刘若英的《下楼谈恋爱》中。“我们本来是希望这件‘书中生物’能展出,但它的主人觉得‘离婚毕竟不是什么太好的事,就不参与展览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自己的“书中生物”以及当时的那段经历这么在意,另外一些人“完全不care”。

夹在书里的一封“求交往的信”。策展方供图
夹在书里的一封做成“入职申请表”形式的情书。策展方供图

  “我们展品中有一个女生之前某一任男友求交往的信,那封信做成了简历的模样,上面写着‘求职简历’、‘应聘XXX之男友’,还有自己的姓名、身高以及对自己的评价。” 羊顿说,工作人员当时征求那本书的主人是否可以展出这封“简历”。“那个女生说,你们不要把我的名字露出来就好。我们说那个男生的呢,因为还贴了照片什么的。她说那个无所谓。我们又问她展品在展览结束后是否需要寄回。她说不需要了,你帮我扔垃圾桶吧。”

有人在书中夹了2000元钱。策展方供图
有人在书中夹了2000元钱。策展方供图

  还有一些人“心大得可以”。羊顿在收集“书中生物”中碰到过一本《算法导论》,书里夹着的东西是2000元钱。展览的“标本描述”中这样写道——把红包夹进这本神教材的最后一页,作为看完后给自己的奖励,然后红包就在这本书里住了很久,从未参与过任何算法。

  “我们看到夹着钱就跟那本书的主人联系了,然后支付宝给他把钱打了过去,实体版的两千块就留下了。”羊顿说。

曾经放在英文版《彼得潘》里的一小本大悲咒。策展方供图
曾经放在英文版《彼得潘》里的一小本大悲咒。策展方供图

  “书中生物”背后的故事最动人

  事实上,这些展品的收集已经持续了一年时间。羊顿在一家线上二手书店工作。入职公司的每位新员工都必须要去体验一下做店员,“就是给收上来的二手书做清洁、审核,我去的时候,就遇到了‘书中生物’”。

  “那是我第一次遇到‘书中生物’,觉得真的挺有趣的,而且你会想为什么这个东西会夹在这本书里,会勾起你去想背后的故事。”她说。

  她还记得,当时遇到的是“英文版《彼得潘》里放了一小本大悲咒”。

  当然,最开始接触的时候,她自己也并没有想到会将这些东西做成展览。“后来是因为收集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也会跟一些用户去沟通,知道了这些物品背后一些有趣的故事。”

展览现场的观众留言板。策展方供图
展览现场的观众留言板。策展方供图

  在羊顿看来,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人与书之间,通过一个物品呈现出来的故事——是“最动人的”。

  因此,她在策展时,特意将“书中生物”与“它的母体”——那本书,放在了一起,并在介绍中写明它们的故事。

  “我记得有一个用户在留言区写了一封信给这个展览。他说,看这个展览的时候就觉得很奇妙。这些物件的主人可能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这些展品现在在做什么。但他作为一个陌生人站在这里正在读物品主人的故事。”

遗忘在书中的合影照片往往是已分手的写实。策展方供图
遗忘在书中的合影照片往往是已分手的写实。策展方供图

  “书中生物”有“生命”吗?

  羊顿觉得,每本书的背后都可能有一段故事。而这正是这些“书中生物”的“生命”所在。

  “一本书如果堆在角落里,任由它落灰,里面夹着的物品也就沉睡了。只有当这本书流通起来的时候,书,包括书里的物品,才会获得新的生命,每流通一次就会获得一次新的生命。”

  她告诉记者,策展的初衷并不是希望大家只关注到这本书或书中的物件。“我们做这个展览,其实是更多希望让大家能关注到,纸质书是一种能传递出人情味的载体。”

展览现场。策展方供图
展览现场。策展方供图

  “书在流通过程中,一方面实现了书内容本身价值的传递,另一方面每本书是有温度在的,可能很多人翻阅过它,其中有他们当时读这本书时的心境和经历。而这样的温度有可能通过不小心夹在书里的某个物品,又传递给了下一个人。”

  她认为,在电子阅读被广泛采用的时代,纸质书依旧有它的价值,纸质书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者本身,有人单纯把它作为信息载体,获取知识;有人利用它来社交,以书会友;有人通过二手纸质书转卖,传递情感。“只要还有人在读纸质书”,就是纸质书的存在价值。(完)

【编辑:周驰】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