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醒·狮》:一招一式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8年10月01日 16:29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 

  叫好又叫座 一台讲述“广州故事”的好戏
      《醒·狮》:一招一式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锣鼓声,炮仗声,大清早由远而近,醒狮来啦!狮头又大又沉,鼓钯声洪亮悦耳,醒狮穿街过巷,挨家拜年,耀武扬威到眼前……醒狮这种老广最热闹的儿时回忆,被一出舞剧《醒·狮》成功地搬上舞台!9月28日~9月30日,《醒·狮》一连在广州大剧院上演了三场,口碑“炸裂”。《醒·狮》一招一式之间,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观众说,“我觉得这是每个老广一生中都要去看一次的本土表演” 。

  这个“广州故事”到底“威水”在哪里?本报将推出连续报道。

  策划: 徐晖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素芹、黄岚、卜松竹

  观众说:

  是每个老广一生中都要去看一次的本土表演

  “未演先火”的《醒·狮》上演之后收获各方好评,尤其是“征服”了很多年轻观众。

  《醒·狮》以三元里抗英斗争为历史背景,讲述了舞狮少年阿醒和龙少的自我觉醒,是大时代风云中南粤儿女精神觉醒、勇于抗争的故事。“在‘醒’字上做文章,通过人物的命运和精神状态,通过醒狮的内涵象征,将抗争指向精神层面,从而在民族危难中寻求个体内省,这种创作意识在主流舞剧中实属难得。”中山大学青年教师李劲峰表示。

  阿醒、龙少、凤儿、醒母,四个主要人物刻画得非常到位。广东开放大学青年教师杨迪认为,“阿醒让我想起了金庸笔下的杨过或是仙侠世界中的李逍遥,他身上有着不自知的大爱与能量,全部藏在玩世不恭的外表之下。”即使是舞蹈段落并不多的醒母,在阿醒挑战权贵时她却卑躬屈膝试图让儿子免于麻烦,而到了战斗爆发时则拿起鼓棒擂鼓歌唱《胜利歌》,令人印象深刻。

  “太燃了!好像在看武侠片!”筹备5年,剧本改了13次,连续排练5个月。《醒·狮》的舞台呈现让人惊艳,“‘拳拳到肉’的武打让人看得血脉偾张。”“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南拳与舞蹈结合得如此紧密的演出,全剧过半的比重都是基于蔡李佛拳和工字伏虎拳的拳舞。”青年剧评人海涛说,“无论从舞台效果、文化涵义还是商业角度,这都是令人欣喜的。”

  《醒·狮》对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系统性呈现。在读博士谭钦允认为,《醒·狮》将民族舞蹈与广东狮舞相融合,将南拳马步和广东醒狮特有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技巧融入舞蹈语言,大开大合,刚柔相济。“剧中,醒狮是主线,也是岭南风情的承载者:舞狮者月下习武,狮王争霸赛中的抢青习俗;还有女主角血染战场时,群狮缓缓出场展现的‘哀狮’姿态。舞剧尊重了广东醒狮的传统习俗,用艺术化的语言中呈现了广东醒狮丰富的文化内涵。”谭钦允说。

  音乐方面,先从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为表现,在剧情的发展和推动中叠加新元素,融入武侠片的风格,形成排山倒海之势。“这就使得这个剧目的音乐风格不同于以往,它既是岭南的,又是国际化的。”该剧总导演史前进说。广东粤剧学校陈仲琰录制木鱼说唱《叹世歌》,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出现的民谣《胜利歌》在舞剧尾声处唱起时,唤起了岭南观众共有的人文情怀。“激动、振奋、鼓舞、悲壮之余,我泪目了。”一位90后观众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

  《醒·狮》从主创到主演,大胆起用了青年一代。当代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表示:“整部作品在精神气质上没有迂腐套路的匠气,而是充满热情与新颖感,从岭南儿女的崇武尚艺和家国情怀出发,挖掘民间生活的趣味以及提炼地方舞蹈的精髓,这一作品的诞生将给全国舞蹈界的创作带来启发性的意义。”

  《醒·狮》让不少观众感受到了创作者的真心、匠心与对人物的大爱之心。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李学武教授表示:“我很喜欢这部舞剧,舞台上每个细节都很精心,小到一块红布落下的弧度与速度,雨声与音乐的强弱协奏,头道幕透明度的控制:既能烘托前景人物情感,又隐隐透出后面的时代背景场景。看到谢幕,能体会到他们建造了一段爱情、一个时代、一个世界的那种喜悦。”

  主创说:

  醒狮精神鼓舞人,希望年轻一代能从中了解更多的历史和文化

  有些东西,是会随着潮流过时的,但有些东西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会伴随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几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在《醒·狮》的总编导钱鑫看来,传统文化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可能你爷爷奶奶喜欢的歌曲和你喜欢的歌曲不一样,他们听不懂你的歌,你也听不到懂他们的歌。但醒狮这种岭南传统文化,对于任何一代人来说,心灵上的触动和震撼都是一样的。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和情结,是没有代沟的。”

  年轻演员说

  亲身演绎才真正体验到传统文化背后的底蕴

  《醒·狮》的创作和演出班底都很年轻,演员大部分是95后,两个总编导钱鑫、王思思,编剧罗丽,制作人林凯彬都是80后。

  然而当他们走上舞台拿起道具的时候,内心的那种尊敬和情感和几百年前的人们是一样的。身为四川人的年轻演员胡图兰对于“狮子”一点也不陌生。“在我们家乡那儿,小时候逢年过节,或者每逢有新店开张,都会见到醒狮的出没”。然而从儿时对于醒狮的回忆,到现今对于岭南文化的理解,却大不相同。“以前见到醒狮纯属看热闹,觉得很新鲜很有趣,现在通过亲身的演绎来传达醒狮的精神,才真正体验其背后的文化底蕴。”胡图兰告诉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我们只需要把它融入剧情,把它放到舞蹈里面,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呈现就是最好的体现。“我们一直努力在做一件事,就是让文化无处不在,哪怕没有真正见到过它的真面目,都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

  被醒狮精神深深打动的,还有来自新疆的演员依力凡·吾买尔。在演舞剧之前他对醒狮文化可谓相当陌生,按他的话说,是“只在影视作品当中看见过”。对于男演员来说,除了要塑造人物角色的内心,在舞台上还需要更多的肢体表现力。“武术跟舞蹈还是有区别的,在真正开始练舞之前,我们跟着专业老师专门单纯地练习了南拳,直到把南拳学下来之后,才考虑与舞蹈的融合。”

  广东人都知道,每年的狮子采青,用到最多的就是板凳,所以在《醒·狮》这部剧中,板凳的因素基本上贯穿了全剧,让它成为一个深沉的文化符号,也有一个艺术的表现力。练拳、打桩,从板凳上摔下来,因拳头打偏而受伤……从未接触过武术的依力凡·吾买尔,就是这样借助着醒狮的“精气神儿”,一步一步攻克下来的。醒狮不只是一种娱乐,而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我希望年轻的一代观众,能够从我们的剧中了解更多的历史和文化”,他这样说道。

  总编导说

  希望观众能够刷新对民族舞剧的认知

  只要踏进剧场,便能感受到整个创作和表演团队对醒狮文化的尊重。“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崇敬之心,那么在舞动它的时候,才会有真正的力量。”总编导王思思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年轻的演员们融入这个角色,会将剧本当做讲故事一样跟他们分享,不仅仅是这部剧中的人物脉络,还要追溯到这些人物的前世和后世,足足三个层次的角色体验,让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

  除了体验角色之外,这些年轻的演员在表演技巧上也下了苦工。“我们都知道,舞蹈演员的动作都是比较流畅的,但就会缺少南拳武术中的那种精气神儿。尤其是增大难度后,要求他们站在板凳上打拳,对于演员们来说,还是会有一定心理压力的。”王思思说,剧中的很多技术和技巧,都是舞蹈演员们在苦练中拿下的。“每天我们需要排三班,上午下午和晚上,技术难点没有攻克的人,晚上11点排完之后自己还要继续练,直到凌晨一点。”可以说,表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被醒狮的精神所鼓舞,一招一式之间,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仅体现在《醒·狮》这部剧中,无论是对于年轻的演员还是年轻的观众而言,都希望这种精神能够融入自身。”

  钱鑫告诉记者,《醒·狮》一直有个追求,希望观众能够刷新对民族舞剧的认知。“昨天有两个初中女生来看演出,她们在门口买了本画册,一直在互相讨论这部舞剧的精彩之处。我特别惊讶的是,剧中所有我们想要传达的,她们都感受到了。”钱鑫说,“对于我们创作者来说,没有比这些评价更高的了。专家的意见很重要,而我们更加注重的是普通观众的意见。”能够让年轻的观众走进剧场,近距离感受艺术和文化的魅力,无论对于编导还是表演者而言,都感到非常欣慰。

【编辑:李玉素】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