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何冀平:一生可以剧本编年

2019年06月12日 18: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澳门6月12日电 题:何冀平:一生可以剧本编年

  中新社记者 高凯

  从北京到香港,从戏剧到电影,从人艺舞台上京味儿十足的“卢孟实”到极具港片风味的“金镶玉”……何冀平的“履历”总能令初见者感到惊讶。

  这位著名编剧12日在澳门参加正在此间举行的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何冀平回望自身的创作道路称,“我的一生真的可以以剧本编年了”。

  1988年,北京人艺新排大戏《天下第一楼》登台,一位年轻编剧就此名声大噪,其老练的笔触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引业内关注。

  三年后,《天下第一楼》在香港演出,徐克去看了这部戏。“之后他连夜找我,商量的作品就是《新龙门客栈》,我从此走进香港的商业电影圈。”何冀平说。

  《新龙门客栈》随即引发关注,何冀平这位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的剧作家,在港台影视剧的黄金时代展现出自己独有的创作魅力,此后的《黄飞鸿》《新白娘子传奇》无一不成为风靡之作。

  近年来,随着香港导演北上,何冀平的作品目录里又增加了《龙门飞甲》《投名状》《明月几时有》等颇具份量的佳片。

  何冀平常说,北京塑造了自己文化的底蕴。她爱戏曲,坦言“我从传统戏曲中得到的滋养是很难估量的,我认为每一个做影视编剧的创作者都应该好好研究、学习一下我们的传统戏曲”。

  至于生活了30年的香港,何冀平说:“我在香港明白了什么叫做商业运作。”

  提及自己在香港影视界“救火队员”的绰号,何冀平笑言,“我觉得挺好的,就是因为这种商业的运作锻炼了我,不谦虚地说,有各种各样的本领可以应付各种各样的形势”。

  何冀平认为,香港在创作上也给自己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她举例称,关于德龄与慈禧的一段历史自己一直很感兴趣,“很早以前就一直想写,但就是觉得无从下笔,抓不住这个题材的核儿”。

  也许是受到香港混杂着东西方文明冲突与融合的独特气质的影响,在来到香港的第8年,何冀平突然感到自己可以抓住这个故事了,“心底一下子很清楚,很快就写出来了”。这就是被收入香港中学教材的话剧《德龄与慈禧》。

  除最早的《天下第一楼》,何冀平的很多话剧作品尚不曾在内地登台,她透露,接下来希望自己的舞台作品能陆续在内地进行演出。目前,《德龄与慈禧》的内地版本已经开始筹备,“今年之内,应该就能和观众见面了”。

  当今中国影视行业飞速发展壮大,在创作体量和观众人次不断破纪录的同时,业内亦有反思,中国影视作品在原创故事上尚需进一步提升。

  对于创作,何冀平的总结十分简单,“人物,所有的中心就是人物”。

  她以《明月几时有》举例,“我看了大量的资料、文献,故事很多,但是最终让我感觉到这个故事有了灵魂的时刻,是采访几位人物原型的过程中,那些真实的人给予我的冲击。我领悟到不管多伟大的历史,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普通人来完成的。这种亲身的采访,让我找到作品的灵魂。”

  今年4月,中国国家电影局出台五项放宽措施,支持港澳电影业在内地进一步发展,业内认为此举将进一步刺激内地与港澳合拍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对此何冀平表示,香港电影人北上已是大趋势,“未来这个趋势肯定会更加明显,这对电影发展是好的,类型一定会更多,我作为一名创作者,希望能顺势而行,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完)

【编辑:丁宝秀】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