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从国际获奖到直达受众 中国影视剧拓阔“出海路”

2019年08月21日 13: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流浪地球》热映 业内称电影与科幻天生契合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中国70年)从国际获奖到直达受众 中国影视剧拓阔“出海路”

  中新社北京8月21日电 (记者 马海燕)今年年初上映的中国电影《流浪地球》海外票房接近4500万元人民币,打破了近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纪录。中国科幻电影的特效场面与父子情深也打动了海外受众。

  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有两个主要渠道:一是参加国际电影节,二是通过各种商业途径直接和海外观众见面。从上世纪80年代张艺谋的《红高粱》等影片开始,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开启了中国电影国际获奖之路。之后,中国电影频频获奖,但商业化之路并不顺畅。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周星告诉中新社记者,相较于国际电影节得奖获得业内人士的认可,商业途径“走出去”直接到达国外受众更不容易。这其中有文化的隔膜、翻译的障碍,还有国外观众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古老时代。

  近些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对中国有兴趣的人越来越多,通过商业途径“走出去”的影视剧作品也逐渐增多,成为国外民众认识现代中国的一扇窗口。《媳妇的美好时代》《北京青年》《老有所依》等被作为国礼带出国门,《最后一张签证》在欧洲五国播出,《小别离》《生活启示录》在蒙古国开播,《扶摇》在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热播,尼泊尔语版《西游记》平均收视率超过34.5%……

  这些类型多元的影视作品,在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文化的同时,注重情感的共鸣也是“走出去”能有反响的重要因素。“世界要了解中国,首先是从新闻媒体、影视作品中了解中国。”周星说。

  周星认为,这两年中国电视剧“走出去”效果比电影要好,无论是古装剧还是时装剧,无论是谍战剧还是都市爱情剧,进入国外观众视野的越来越多。这是因为电视剧在表现中国民众的喜怒哀乐、日常生活中传达的智慧和态度吸引了更多人。

  比如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现在常被作为开启现实题材“走出去”的良好范例。这部探讨当代中国都市家庭关系的电视剧受到非洲观众的欢迎,主要原因就是域外观众希望通过电视剧了解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而该剧展示的中国人的乐观、重亲情等也打动了域外观众。

  从功夫片“走出去”一枝独秀到反映中国当代现实生活的影视剧逐渐增加,从原来更多以海外华人为目标观众到现在针对更多的全球观众,从原来海外小众卫星频道播出到现在主流频道院线播出,中国影视剧“走出去”的进步有目共睹。

  著名剧作家、评论家赵葆华表示,这些年,中国影视剧在艺术转换和创新表达上做了许多有益尝试,在叙事方式等方面不断调整,制作水准不断提高,也一定程度上让出口变得更顺畅。

  但不可否认,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影视剧“走出去”仍有不少障碍。除了《美人鱼》《流浪地球》等少量“爆款”,中国电影很少有海外票房突破200万美元的作品。中国电影海外票房的纪录保持者还是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该片北美票房为5371万美元。

  “我们需要更多《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这样的新主流大片。”周星表示,中国电影要借鉴、吸收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而不仅仅只是以好莱坞为师。电影承载着更鲜明的国家文化符号和价值观表达,中国电影仍然需要做好“内功”,才能用自己的表达吸引国内外观众。

  赵葆华认为,中国影视产业要从大到强,是和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进程同步并行的。从单兵突击参加国际电影节获得认可,到集团化“出海”通过各种商业途径直接和海外观众见面,再到和国外相关机构合作取得艺术与商业层面的国际化共赢,中国的影视剧还要经历一条漫长的道路。(完)

【编辑:白嘉懿】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