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学术之外的季羡林:写日记吐槽 是真实的性情中人

学术之外的季羡林:写日记吐槽 是真实的性情中人

2020年01月18日 00:08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18日电(记者 上官云)前些年,一本《清华园日记》带火了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讨厌考试、给同学起外号……许多读者好像突然发现,印象中那个高冷的语言学家,也颇有“烟火气”。

  2009年7月,季羡林去世。十年后,也就是在2019年年底,他的学生梁志刚、胡光利合著的《季羡林全传》出版了。时隔多年回忆起老师,梁志刚仍然觉得那是自己的“精神家园”,“老师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学者,但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

2007年7月26日,梁志刚看望季羡林。受访者供图
2007年7月26日,梁志刚看望季羡林。受访者供图

  学术之外,季羡林如何评价自己?

  对季羡林,不少人想到他时,脑海中可能会冒出诸如“国宝级学者”或“国学大师”之类的头衔。但他在生活中很低调,生前亦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在语言学领域等诸多领域,季羡林都是一位十分知名的学者,他不仅著有《东方文学史》、《大唐西域记校注》等一系列专著,据称还精通多种语言,翻译了大量作品,生前也是世界上极少数懂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

  “老师做学问十分认真,经常泡在图书馆,第一个进去,最后一个出来。有时候他到了,图书馆还没开门,就在门外等。”梁志刚说。

  前些年,梁志刚曾得到过老师季羡林的许可,为他编书。梁志刚认为,在1997年,季羡林还出版了两本专著,也能称作是他学术上的高峰,之后便是一些比较零碎的文章或作品了。

季羡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供图
季羡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供图

  “到最后,季老住进医院,那时最后一本文集可能就是《病榻杂记》,到了那么大年纪,身体不太好,查不了什么资料,只能写点小文章,这对他也是小菜一碟。”梁志刚说。

  “他一向是对自己评价比较客观,而且偏低。”梁志刚说,季羡林生前讲过一件趣事,“季老90岁时应家乡邀请回去过生日,结果没想到去了那么多人、场面挺大,他就会自嘲。这是他非常真实的一面。”

  “心细如发”的严师

  虽然是受人敬仰的学者,但季羡林家庭生活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

  梁志刚说,季羡林从小离开家,跟着叔父读书,婶母对他比较严格,有时候季羡林要去上学了,要两个铜子买早点都胆怯,渐渐地性格也变得有些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性格影响很大,季老是个心细如发的人。”梁志刚的爱人曾去看望季羡林,随口说了一句“您给我的这个石榴好吃”,自此以后,每逢家乡送来石榴,季羡林总要叮嘱保姆留几个,让梁志刚带回去。

季羡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供图
季羡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供图

  每逢新书出版,除了专业性太强的以外,季羡林总会签好名给梁志刚留着。梁志刚说,季羡林对学生很亲近,有一次自己买了当时还不常见的荔枝跟芒果给老师送去,却没想到季羡林对这两种水果过敏 。

  “季老说这是学生的好意,过敏也得吃一点。他叫保姆拿点盐搁在舌头上,吃了两个荔枝,然后把剩下的水果分给大家。”梁志刚回忆。

  在网上流传的许多照片中,季羡林的身边常常伴着一两只猫。梁志刚说,最早的一只狸花猫叫虎子,后来虎子领回一直白猫,叫“咪咪”,再加上后来季羡林家乡送来的猫等等,老师家里先后有过五六只猫。

  “他是喜欢猫。猫生病了不能用猫砂,他八十多岁了,弯着腰去清理床底下的猫屎。”梁志刚说,可能是季羡林爱猫出了名,邻居家的一个小女孩,全家出去旅行时,都坚持要把猫放在季羡林这儿,“她说季爷爷对猫好。”

  日记中的季羡林:这个老头很可爱

  一个人在生活中往往会有不同的侧面,季羡林也不例外。前些年他的《清华园日记》出版后,也让人们看到了他可爱的一面。

季羡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供图
季羡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供图

  在日记中,季羡林和现在的年轻人并无二致:也会抱怨同学,偷偷骂老师,嫌弃考试无聊,盼着文章早点发表……也会记录负能量与小脆弱,以及和朋友吃饭、打牌之类的琐事。

  “1999年老先生出过一套24卷本文集,恰逢季老米寿,就办了一个小型的宴会。”梁志刚听同学说过这样一件事:那次小宴会上有人无边无际地吹捧季羡林,“最后季老发言时,他说:刚听你们说这些,我脸是红的,我的心在跳,我感觉你们说的不是我,我希望成为你们说的那样的人,但我不是。”

  梁志刚说,所以,当上述文集要出“续集”时,季羡林便表达了一个意思:希望告诉大家自己是个普通人,就出了《清华园日记》,“编辑说里面有爆粗口、逃课这样的事情,要不要改改?季老说一个字都不改,那就是当时的我。”

  “这实际上是季老希望能还原他作为一个活生生人的样貌,他说他不是‘圣人’。”《清华园日记》出版后 ,在读者尤其是年轻人中引起轰动,人们几乎都没想到,那个看起来高冷的学者是如此真实,梁志刚觉得,这恰恰说明,老师是个性情中人。

  从编书到写传记

  2005年,梁志刚即将退休。有一天,他去看望季羡林,季羡林问了他一个问题:“志刚,你退休后有20年好日子,想干点什么?”

《季羡林全传》书封。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供图
《季羡林全传》书封。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供图

  琢磨了一下,梁志刚想到了往年为季羡林编书的经过,“因为要编书,我看了许多有关季老的资料、文章,传记也有几本,写得自然有可取之处,却也有不全面的地方。”

  于是,他跟季羡林提出了为老师继续编书以及写传记的想法,“老师说传记可以写,但一定要记住,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实事求是就行。他说你写好后可以发表,不用给我看稿子。”

  之后,梁志刚先写了《人中麟凤季羡林》。老同学胡光利看完书后,提议两人再合著一部更全面的传记,把季羡林的小故事放到大时代的背景下来书写,这样,又是数年光阴,《季羡林全传》也出版了。

  “对我来说,老师季羡林就是做人的标杆和精神的家园。”虽然老师已经去世多年,但梁志刚在遇到问题时,仍会习惯性想一想,换做是季羡林会怎样处理,“都说师恩如山,对我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曾经有人请梁志刚概括一下季羡林的优秀品质,他想了想,说大概老师季羡林生前的一句话就合适,“一个人想做点事,需要良知和良能,季老在他的学术领域,无疑都具备了。”(完) 

【编辑:】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