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语言学家张伯江:与食物一样,语言也不可穿越

语言学家张伯江:与食物一样,语言也不可穿越

2020年10月30日 16:06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语言学家张伯江:与食物一样,语言也不可穿越
    “跟吕叔湘先生学点语言学——我编《语文漫话》”讲座 高凯 摄

  中新网北京10月30日电 (记者 高凯)“语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当时的用法,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曾经各个时期的文言的都是很漂亮的表述法,我们可以借它有益的成分吸收到我们语言里面,做很精彩的点缀。但是从格式到词语,想整个都回去,那是回不去的。”在日前一场关于《语文漫话》的讲座活动上,语言学家张伯江说。

  作为2020年北京十月文学月的大众系列活动之一,北京出版集团人文社科图书生产事业部日前组织“跟吕叔湘先生学点语言学——我编《语文漫话》”讲座。

  当日主讲者张伯江教授,1962年生于北京,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作为著名语言学家,他的社会兼职包括《文学评论》等核心杂志编委、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评委等,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张伯江自1984年北大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长期担任吕叔湘先生的学术秘书。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漫话》是张伯江教授从吕叔湘先生海量的语言学普及著作以及语文教育文字中,按照语言—文学的内在理路,遴选最生动活泼的部分,结集为一本统系清楚、名副其实的“大家小书”。

  提及语言规律,张伯江认为,语言的规律也应该有一定弹性,“因为语言的运用本来就是一个活的东西,同时我们每个人又来自不同的方言背景、社会身份背景,你的文化教育不一样,从事的行业不一样,大家的语言习惯千差万别,这时候你要追求所有人同一个意思,只能用一种表达法,那是不可能的。”

  他指出,规律的概括应该说符合一般人思维习惯、体现一种普通的逻辑心理就算正确了。

  “所以你如果说什么是语病、什么是不正确的,那你除非不讲道理,正的说成反的,那肯定是语病。但一般来说,有些词语搭配问题,或者一些虚词该不该用,我们不主张对这些地方做硬性的规定,也是对所谓‘规范’这个词的一种曲解,一种机械的理解。”张伯江说。

  此前的全文言高考作文,包括当代一些作家的文言写作都曾经引发社会关注与争论,对此,张伯江当日直言,“事实上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其中写的是哪朝的文言?明朝的还是唐朝的、汉朝的?”

  张伯江提及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一篇短文章,“王力先生在其中说不要去学文言文,即便你让我写文言文,我也不敢说我写的就是古人的文言文。王先生举了《三国演义》里面一段诸葛亮的话,标准的文言,都是骈体的。王先生就挑出好几个字,比如‘再’字,在诸葛亮的年代哪有这个词?那时候不叫‘再’,那时候叫‘复’。王先生确实厉害,他对语言极其敏感。他说罗贯中造的文言,都不是诸葛亮那个时代能写出来的,都是后代东西掺进去的。”

  张伯江再以现在网上的段子为例说:“一个人穿越到秦朝,说,‘老板来一碗面’,后来老板说那个年头面条还没传到中国来。他说来一个西红柿,那更没有这个东西了。食品不能穿越,语言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我看了到秦朝要碗面吃的那个段子之后,我也可以做一个批注,他跟老板要什么食品所用的那套话,有的是明朝产生的,有的甚至都是民国以后才产生的词语。”

  这位语言学家当日总结说,“所以语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当时的用法,所谓的文言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为我们有了一百年来的现代汉语,把以前的东西都叫文言,但文言不是一个均制的东西,不是一致的东西。所以用文言,或者写字用繁体,不是一种科学的表述方式。所以年轻人好文言,咱们国家有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从唐诗宋词,他们创造了很漂亮的表述法,我们可以借它有益的成分吸收到我们语言里面,做很精彩的点缀。但是从格式到词语,想整个都回去,那是回不去的。”(完)

【编辑:朱延静】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