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破解新时代戏曲“生态密码”

破解新时代戏曲“生态密码”

2020年12月21日 09:1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破解新时代戏曲“生态密码”(深观察)

  史 册

  戏曲因其悠久的发展历史、独特的气度神韵和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体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新时代的戏曲,其传统文化价值获得社会极大的肯定,在探索和奔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当今,在媒介变革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保护与传承戏曲的任务显得越发紧迫,亟须我们从新时代的视角,思考戏曲传承发展的境遇与机遇,重组戏曲文化生态价值序列。

  创新是关于戏曲现代性的命题

  作为世界最古老的三大戏剧源流之一,中国戏曲在广阔的历史流变中,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以及异彩纷呈、具有强烈差异化的戏曲文化生态系统。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量地方戏曲剧种的涌现,使戏曲艺术创作与展演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全国各艺术种类创作中始终处于先列方阵。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戏曲发展势态相较于上世纪70年代末,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经过复苏期、上升期后,中国戏曲发展进入了平台期和瓶颈期。作品创作、传播创新、观众培养、市场开拓等方面,呈现出个别点状有亮点,全局受限没有突破的状态,特别是现象级的精品力作并不多见。

  当下最引发关注的是创新的问题。创新是关乎戏曲现代性的重要命题。对于戏曲来说,也惟有创新才能激活我们的想象力。那么,如何打破戏曲传承发展的“第四堵墙”,走出温带区,寻找更具有时代气息和促进生命更新的发展模式?

  新时代媒介变革的环境下,戏曲创作、演出形态和观演模式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戏曲传承呈现出动态的、不稳定的复杂局面。戏曲传承中最重要的是戏曲本体的发展,即戏曲内部生态的建构与发展。戏曲内部生态包括戏曲的生产者、消费者及理论家围绕人的元素生成的理论、范式、伦理,同时还包括以戏曲为媒介形成的观演关系,以及以展演为核心的全部过程。在戏曲传承呈现新变化的情况下,当下戏曲内部生态必须遵循整体优化、和谐共存的原则进行修复,既植根于历史传统,又连接当下实际,统筹所有相关要素,推动戏曲内部生态健康有序运行。

  内部生态发生改变了,创作与演出、理论与实践、市场接受与艺术评价等诸多元素,在打破平衡与寻求新平衡之间,促使戏曲生产者在保留戏曲原有文学性和诗化表达等美学特征时,对程式化表演赋予更为鲜活的时代气息;当代观众的现代艺术审美需求,使得戏曲观演不再满足于表演者的单向馈赠,互动性和沉浸式的观演状态成为现实;戏曲的多元发展突破了以往人才培养范式,使得交叉型人才培养成为刚需。戏曲创作与人才培养不仅要自觉扎根传统,重视中国戏曲独特表演体系,树立戏曲文化自信,还需要与时代精神相切合,通过对全新艺术理论和艺术手段的学习,熟练掌握并运用各类创作与人才培养新方法,形成整合性创作与协同育人新模式,才能促进新生态和谐发展,获得阶段性成果。

  戏曲振兴人是首要因素

  戏曲传承发展不仅靠戏曲内部生态的核心要素,同时也受到戏曲外部生态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戏曲经过短暂的复苏和发展后,在90年代出现了“全面的、深层次的、全行业的危机”,剧场剧团减少,许多剧种消失。目前,戏曲生态的外部环境也在修复的过程中。

  综合内部和外部生态系统,戏曲要完美地呈现于舞台上,需要编、导、演、服、化、道等提供诸多要素协同配合,概括起来首先是人的元素。对戏曲的振兴需要对各类艺术人员进行培养,打造名家名角儿、名编剧、名经纪人等,构建科学的艺术人才结构,实现戏剧团艺术人员年轻化,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形成戏曲艺术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戏曲传承要将青少年培养作为生态系统后续发力的关键元素予以高度重视,一方面培养专业人才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培养起一大批有艺术品位的忠实观众群体,为戏曲传承发展奠定人才基础。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作为艺术教育的戏曲教育是对青少年最好的美育教育手段与内容。目前,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相对欠发达地区,戏曲教育都没有进入中小学课表,多以社团活动或欣赏讲座方式开展戏曲教育。应充分利用专业艺术院校“高参中”“高参小”等形式走进学校,让孩子在学习戏曲的过程中成为戏曲传承的小使者,他们是戏曲新生态中最为活跃、最具潜质的力量和元素。

  在媒介变革带来的冲击及多元文化的碰撞下,戏曲传承与发展必将面临更多新的课题,并结合当下戏曲外部生态呈现出复杂而丰富的新图景。对戏曲生态的再认识,将有助我们积极有效地将新老元素激活,使戏曲传承与发展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教授、吉林省吉剧艺术与文化研究基地中心主任)

【编辑:朱延静】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