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围观“万年永宝”展览:科技如何助力文保事业?

围观“万年永宝”展览:科技如何助力文保事业?

2021年05月18日 21:27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北京5月18日电(记者 上官云 王世博)提到博物馆,很多观众都会想到那些新奇有趣的展览,既增长知识,又开阔眼界。

  18日,在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上,“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在位于北京的首都博物馆开展。展览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首都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承办。展览梳理了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介绍馆藏文物的科学认知方法与保护修复技术,展示了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的最新成果。图为参观者利用VR技术了解文物的修复过程。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蒋启明 摄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在位于北京的首都博物馆开展。图为参观者利用VR技术了解文物的修复过程。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展期3个月

  记者了解到,这次展览分为“万年”、“慧眼”、“巧手”、“芳华”、“永宝”五个章节。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重要科研成果与代表性展品,全面梳理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的最新成果。

  从展品来看,这次展览汇集10个省市、23 家文博单位的 50 余件(套)文物及相关辅助展品,其中不乏国之重器,也有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还有通过科学研究复原的精美复原件。

  在展示方式上,展览力求强化科研学术资源、展示技术手段与艺术表达形式的深度融合,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方式,着力打造一个专家认可、公众喜欢的新型展览,还引入了增强现实(AR)技术,实现了展厅现场中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展示。

  展览时间为2021年5月18日-8月17日,展期3个月。展览举办期间,将由知名文物保护专家为公众带来11场馆藏文物保护系列讲座。

  快来围观精彩展品

  在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中,有不少精彩展品亮相。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在位于北京的首都博物馆开展。展览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首都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承办。展览梳理了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介绍馆藏文物的科学认知方法与保护修复技术,展示了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的最新成果。图为秦始皇帝陵出土彩绘兵马俑吸引参观者。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蒋启明 摄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在位于北京的首都博物馆开展。图为秦始皇帝陵出土彩绘兵马俑吸引参观者。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比如李倕复原冠饰及服装佩饰,陕西西安唐李倕墓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冠饰及服饰配饰由大量不同材质的零散小件构成,出土时材质保存状况极差且层位复杂,对其分别整体提取至实验室进行清理并逐层提取,其复杂的结构得以完整揭示并复原。

  对绘画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为绢本青绿设色,原为故宫符望阁内檐装饰。透光摄影显示,背衬由小幅纸张拼接而成,不同层托纸的尺幅和拼接方式均有所差别。

  贴落修复前主要存在褶皱、开裂、缺失、折伤等病害,经修复已恢复本来面貌,重现华彩。修复后的贴落画意清晰,崇山嶕峣,白云出岫,官式建筑隐现峰峦之间。

  此外,慈禧陵地宫出土、清东陵文物管理处藏黄江绸绣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龙袍;成都商业街战国船棺葬出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漆床;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出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彩绘兵马俑……很多展品,都值得细细品味。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在位于北京的首都博物馆开展。展览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首都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承办。图为成都商业街战国船棺葬出土的漆床。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蒋启明 摄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在位于北京的首都博物馆开展。图为成都商业街战国船棺葬出土的漆床。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用科技探索古代的未知世界

  科技手段在考古、文物保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在展览中也有所体现。

  汪沟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一处拥有相当人口规模的区域性中心聚落,在该遗址出土的瓮棺中发现了碳化纺织品。采用基于定制的多克隆丝蛋白抗体建立的微痕检测技术,对该遗址瓮棺出土纺织品的纤维材质进行分析,可以确认其为丝织品。

  结合其他遗址相关发现,确切证明中国先民早在5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就开始育蚕制丝,而且当时丝织品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此外,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碳化稻米也值得关注。距今11000—8600年的上山文化,得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上山遗址。

  上山遗址的稻谷遗存提供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驯化初始证据。据C14测年可知,一万年前,水稻最早在中国开始被驯化。上山文化万年水稻起源、发展的证据,丰富了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认识。(完)

【编辑:张燕玲】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