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一访问学者讲述亲历:美国人对中国到底了解多少

2008年10月08日 09:48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9月6日出版的《华盛顿邮报》有关中国的报道。阴卫芝摄

  在那些没有到过中国的外国人眼里,遥远的中国和生活在其中的中国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模样?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真实现状,能否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他们?本国的媒体报道,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脑海里的“中国印象”?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阴卫芝,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启程前往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做访问学者。近两个月来,身为传播学者的她,一直在观察着身边的人和事,也在思考着东西方在传播方式上的差异、误解和提升空间。

  北京奥运会激发了普通人对中国的好奇心

  到过中国的美国人态度更友好

  我是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后的第八天启程,来到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 at Chapel Hill)做访问学者的。出发之前,最令我关注和兴奋的事,当然就是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奥运会开幕式和那些激动人心的比赛场面。

  来到这个森林公园一样的城市,周围一下子就静下来了,头几天忙于安顿生活,没办法看电视听广播,直到开学后,与这里的教授们聊天,一种别样的奥运感受才重新回来。见到我的每一位教授,知道我来自北京后,几乎都会问:你是什么时候离开北京的?你以什么方式参与了奥运会?接着,他们就会对开幕式的壮观和创意赞不绝口,有一个教授还特别提到了“击缶倒计时”等表演环节,觉得特别有中国味。他们热烈的表达虽略带夸张,但眼神里流露出的确实是好奇、友好和认可。

  呆了几天,我慢慢发现,到没到过中国,对美国人的“中国印象”影响很大,那些到过中国的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更友好。UNC新闻学院依地而建,弯弯曲曲的建筑如同迷宫一般。开学头一天,我找教室很费劲,就随便拦了个学生问路,他自己也不太清楚,却跑到别处帮我问,又带着我去找那间教室。我表示感谢时,他揪起胸前的衬衫,让我看清那里绣着的“复旦”两个字,并用中英文混杂着告诉我,他今年夏天刚刚去过上海和杭州,两年前还去过厦门和香港。他喜欢中国,因为旅行中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友善和热情。他没想到的是,中国人对NBA球星那么熟悉。他还提到,他有一个女性朋友看了奥运会开幕式后,突然对中国很好奇,就到处找朋友和同事打听谁去过中国,中国人到底怎么样。最后告别时,他笑着告诉我,中国和中国人“确实很好”。

  其实,UNC新闻学院与中国的交往还比较多,奥运期间,他们共派出了32名实习生到北京,帮助一个中国网站写文章,还去场馆采访运动员,等等。我到了后的几天,他们陆续回到美国,不过听说有两个学生打算长期留在北京了。那些天,我偶尔还会看到,有些女孩子穿着印有“我登上了长城”之类汉字的大T恤坐在教室里。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很亲切。

  一些当地媒体的报道以偏概全

  只有1/3受访者能说出3个中国名人

  北京奥运会结束时,我注意到,美国的不少报刊在报道时,都使用了这样的“语序”:“虽然……但是……”接在“虽然”后边的,是对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认可和肯定;接在“但是”后边的,往往是一些中国仍然存在的环境、能源、食品安全等问题。这种“语序”使我想起了自己在这里选修的一门课《新闻职业问题与伦理》,授课的美国教授曾对我说,在美国的媒体上,你可能经常会看到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这是因为在一些西方人、尤其是从没到过中国的西方人头脑里,对中国抱有固有的观念,北京奥运会部分改变了这种看法,但要想彻底改变一些成见,恐怕不是短期内的事。

  我来的时间不长,对这些负面新闻感受还不是太深。相比之下,那些在这里学习、生活了好几年的中国留学生,感触要深得多。平常聊天时,知道我是新闻传播专业的访问学者,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有些“激动”地告诉我,他们有两年都不怎么看电视和报刊的新闻栏目了,尤其是不愿意看到有关中国的报道,“很多报道太不公平!偏见很深!”他们说,自己也知道中国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一些美国记者在报道时,往往以偏概全,或者掺杂了主观判断,“让人很不舒服”,但华人办的媒体影响力太小,更多的美国人还是在这样的舆论大环境下构建他们的“中国印象”。

  这样的“中国印象”有多么模糊?与事实又有多大的背离或偏差?我很快在一次无意中看到的电视录像带里找到了“答案”。在那档电视节目里,一个美国记者想看看普通美国人对中国到底了解多少,于是他站在纽约华尔街上做了一个测验。他随机采访了一些路人,请他们说出3个著名的中国人的名字,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受访者中,有近1/3的人支吾半天,一个也说不出来;另有1/3的人勉强答出了“毛泽东”;只有1/3的人能说出3个人名;只有两个被访者能说出3个以上的中国人名字。然后,记者又拿出一张空白的世界地图,请他们画出中国的大概位置,这次,也是只有1/3的人勉强画对。其他的人,有的把中国画在了西伯利亚的位置,有的画在了日本,有的画在了中东,有的画在了澳大利亚,最离谱的是画在了非洲!

  这是在华尔街上做的测验,被访者看上去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很难想象,如果测验是在美国的偏远乡村,结果又会是什么样。不过,看完这档节目后,我想到一个问题,这些看似对中国“很无知”的被访者,其实往往是没有更多机会认识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在这方面,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我们能做些什么?

  普通人对“真实的中国”持开放心态

  与西方沟通可尝试多种表达方式

  从点滴做起,也许是最缓慢但最有效的办法。我平时经常接触到新闻学院的图书管理员芭芭拉,她在学院工作了30多年,人很热情,爱好收集与新闻记者相关的剪报、录像带或视频。有一次,我请她帮忙翻译一个有关“网络记者”的句子,她狐疑地看了我一眼,问“中国是不是没有网络记者?”我回答说不仅有,可能比美国还多呢,她非常惊讶。我向她讲述的中国和中国媒体的现状经常让她吃惊,看着她先惊讶然后略有所思的样子,我总在想,一个人不知道某些事实时,她的看法也许谈不上“偏见”与否,她只是没有机会知道事实。实际上,对于我的介绍,她始终能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我想,真应当请她到中国看看。

  在国内有过新闻专业学习背景、目前在UNC攻读教育学博士的刘彦军已经在美国呆了6年。她说自己都开始用英语做梦了,并慢慢理解了使用另一种语言进行交流的真谛,那就是:如果交流的对象完全处于另一种文化背景,你必得以他们熟悉和习惯的方式来表达想法,才会有效果。也就是说,尝试用他们的思维方式想问题,而不单纯用我们自己的。她对我说起一件事:因为某个新闻事件,国内一个机构的新闻发言人对西方记者讲了一些话,但是这些话完全是中国式的思维和表达,并使用了一些在英文中很难找到对应词汇的字眼,以至于西方记者在理解上就有障碍,最终写出的报道也就可想而知。这种信息传播上的不畅和无效,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编辑:吴歆】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