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发掘故事:一天下来一身土一身泥(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周口店发掘故事:一天下来一身土一身泥(图)
2009年08月11日 08:21 来源:京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考古队员在进行发掘。 本版图片本报记者欧阳晓菲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周口店发现北京猿人用火证据

  为有史以来最精细的发掘

  洞顶发掘中局部坍塌

  昨天,周口店遗址保护性发掘阶段性发掘成果发布,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下简称研究所)人员组成的发掘队,已发现近千件动物化石和人工性质明确的石片、石锤等178件。考古队员还发现了灰烬、烧过的骨头、炭屑等用火遗迹,这对北京猿人当时已可控制性地用火提供了坚实证据。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6月24日,考古队开始对第1地点西剖面进行从上到下、极其细致的抢救性发掘。

  考古发掘队领队、研究所副所长高星介绍,6月24日至7月13日,发掘队对猿人洞西剖面发掘区进行布方、地形测量,并进行了初步的清理发掘。7月13日22点左右,猿人洞西剖面已开裂的危岩体发生局部坍塌,坍塌堆积的土体量约为20立方米。

  针对该情况,发掘队暂停原来对剖面的发掘,开始对洞内坍塌掉落的土石进行清理。目前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废石废渣的运输清理还需一段时间。高星介绍,8月1日开始,发掘队已恢复了对西剖面上部的发掘工作。

  高星介绍,发掘工作原本预计在今年10月结束,但预计发掘工作结束后,砂土清理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他表示,这次发掘应该是有史以来周口店遗址最为精细、细密的一次发掘。

  >>重大发现

  烧骨证明北京猿人会用火

  发掘人员发现了灰烬、烧骨、炭屑等一些北京猿人用火的遗物和遗迹。“此前对北京猿人是否会用火一直存在争议。”研究所副所长高星分析说,虽然山火或偶尔用火也能形成用火痕迹,“但这块骨头被烧得龟裂,偶尔用火或山火是不会有这种情况的。”他认为,这些遗迹为北京猿人已可以有控制性地用火提供了有力证据,“但当时北京猿人还不具备钻木取火的能力,很有可能是保存了自然火种后,对火进行使用。”

  高星说,后期将对这些遗迹进行细致研究,以进一步确定北京猿人当时的生活、生存状态。

  千件动物化石“重见天日”

  清理发掘中,发掘队员共发现脊椎动物化石数量近千件,其中大多为小型啮齿类如老鼠、食虫类如蝙蝠和鸟类化石。大中型动物如猕猴、熊、鹿等的化石种类基本为残破的牙齿、肢骨等。发掘人员还发现了人工性质明确的石片、石锤等石制品共178件。“这表明我们的祖先已经熟练掌握了制造工具的工艺,并在生产生活中使用这些工具。”

  >>发掘故事

  “一天下来一身土一身泥”

  37岁的张双权1997年就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开始从事考古发掘工作,此前他曾参与过宁夏水洞沟、北京田园洞等古人类遗址的发掘。“这次发掘是多年工作中最辛苦的一次。”张双权说,但这次发掘的精细程度前所未有。

  张双权说,以前很多发掘中基本挖掘等工作都会雇工人来帮忙,但这次为了保证工作的精细,除了清理、鉴定,“也得自己搬石头、运输、筛选。”

  由于天气炎热,“一干活没几分钟身上就湿透了,一天下来浑身一身土一身泥,有几个同事还中暑了。”为了避开最热时段,发掘工作时间为早7点半至11点半,下午3点至晚7点。队里还给大家买了防止中暑的药、防蚊的花露水。

  张双权说,周口店遗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古人类遗址,此次发掘后很长时间都不会再发掘了,能参与这次发掘太难得了。虽然工作辛苦,“但在清理中突然发现了一个小动物化石,我们就特别高兴,觉得再苦再累也没什么。”

  >>化石发掘三部曲

  1.现场筛选 用双层筛子初步挑拣

  昨天,在猿人洞遗址发掘现场,清理出的土样被装在小桶中,工作人员先用双层筛子筛一遍,初步挑拣、清理后,将砂土一一标号、写上出土土层、发掘日期,再通过滑轮将其运送到山下。

  “当年裴文中先生发掘周口店时就是用的滑轮运输,我们对裴先生使用过的滑轮运输方式进行了复原。”高星说,凡是有用的化石、砂土等,都采取滑轮运输,以避免碰撞。

  2. 二次筛选 小老鼠牙齿也不放过

  在山下的临时“实验室”旁,堆积着近百袋土样。工作人员将一些土样装在筛子里,用水不断冲洗。筛子网格极为细密,“要确保再小的化石也不会被冲走。”

  冲洗后,工作人员用镊子等在小砂石中仔细筛选,寻找微体化石。一位工作人员用镊子夹起一个淡黄色、比蚂蚁略长的细细的东西对记者说,“你看,这就是小老鼠的牙齿化石。”

  3.显微镜研究 防止漏掉微小化石

  在实验室内,一名工作人员正在显微镜下对二次筛选后晒干的土样仔细查看。“二次筛选中,工作人员发现的是肉眼能见的化石,因此难免有漏掉的微小化石。”高星介绍,显微镜下的筛选将更细致、精确。对多次筛选后的土样,工作人员还将对其形成进行细致的研究,“以了解当时土层的结构以及当时土层是人工形成还是自然形成的。”(记者陈荞)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