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文化记忆:1949,那时我们正年轻(组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60年文化记忆:1949,那时我们正年轻(组图)
2009年08月26日 10:14 来源:解放军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949:那时我们正年轻

  题 记

  时间开始了,1949年10月1日。亲历开国大典的一位歌者这样说。

  这是一个新纪元,中华民族从跪着死到站着生。虽然战争的余烬还没有熄灭,铁流还在大地上奔突,但一个统一、富强、民主的新中国正静静地走来;浸染着数千年中华文明的人民将曾经的血泪咽下,将灿烂的笑容展开,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披荆斩棘开始了新的跋涉……

  共和国第一批国庆节的游行彩车之一,是我们费心竭力制作出来的,点缀了节日的欢庆气氛,表达出迎接革命的年轻人,对于新中国成立的一片拥戴之心……

  难忘那辆五彩花车

  -李国文

  南京解放后,1949年5月底,我就读的南京国立剧专决定迁往北京,准备成立新的中央戏剧学院。想不到从此落叶生根,与这座古都结下了不解之缘。

  60年,共和国走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我们每个人也经历了复杂的人生道路,但我始终难忘建国那天,看到我们亲手装饰的彩车从天安门前经过、接受检阅的那一分激动。

  我们装饰出来的彩车,当然无法与日后的规模相比。材料不足,只好因陋就简,难免粗糙,但那是共和国第一批国庆节的游行彩车之一,是我们费心竭力制作出来的,点缀了节日的欢庆气氛,表达出迎接革命的年轻人,对于新中国成立的一片拥戴之心。

  时光荏苒,半个多世纪冲淡了记忆中的一些细枝末节,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是谁提出扎彩车的构想,是学校布置的,还是学生提出来获得老师支持的?记得我们一直等到9月30日的早晨,才有一辆卡车开到铁狮子胡同的操场上。如果是上面决定的,车子早就会开来;如果领导不赞成我们的行动,那再等车也不会来的。我想,那些日子,革命成功的热流,正燃烧着每个人的心,便多了些激情洋溢的色彩。就像我们后来看到的苏联影片,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以后那些浪漫传奇一样,许多不可能都变成可能。车子终于盼来了,于是,按照舞美班同学的想法,也无非镰刀锤子、麦穗车轮的传统装饰,加上一面面红旗,插遍全中国的图板模型。大家一拥而上,七手八脚地组装起来。

  进入9月,各厂矿单位都投入到筹备建国盛典的忙碌之中,我们这些从南京剧专来的同学,一些人去辅导广场晚会的集体舞去了,一些人去工厂和学校教唱歌、排节目去了。这彩车的主意,也许是我们这些学理论编剧、舞台美术的同学,想为共和国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庆典场面做些什么,才向校方请缨要求扎一部彩车,从天安门前通过。

  但车子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面临着好多想不到的问题。尤其这群年轻人,谁也没有制作彩车的经验。这是第一个国庆节,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新课题,于是,边做边改,拆拆装装,忙了一天,到晚间才组装完毕。一试车,出了问题。虽然想到给驾驶员留下足够的视野,可我们谁也没开过车,司机不是只看前进方向而不顾左右。那位开车师傅钻进驾驶室,开了几步,跳出来连说不行不行,一直往前还行,要拐弯,非捅娄子不可。这时,已经是10月1日的凌晨一点多了。

  于是,有人提出一个解决办法,用纸扎成五颜六色的花儿,将卡车的头部大致遮住,而留下足够的缝隙,使司机能看清左右。其实,这是个很好的主意,本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但那时刚刚参加革命的我们,一个比一个赛着积极,真是既天真又幼稚,既热情又偏激。没想到话音刚落,马上有人发表反对意见,这怎么能行?花,太小资产阶级情调了吧?然而时间不等人,要么取消这个计划,要么就得把车头暴露出来。

  最后还是工人老大哥的意见一锤定音,他认可这种用花装饰且不影响视线的办法。可眼看天就要亮了,从哪找那么多彩纸?即使弄来了,一时间又哪有那么多双巧手,折叠出成千上万朵的纸花?不知谁回去招呼一声,那些去辅导排舞、教歌的同学知道我们赶时间、缺人手,都跑来支援我们。有一句歌词,“那时我们正年轻”,正说明那时我们的心情,年轻人浑身都是活力和热情,尽管夜色深沉,夜风瑟瑟,同宿舍人怕我们受凉,还带来了衣裳,要我们披上,可汗如雨下的我们,谁也顾不上。数小时后,一辆挂满纸花的彩车,终于开出了铁狮子胡同的华大一部,也就是现在人民大学的前身,向天安门方向驶去。

  然后,我们又赶去参加学校的游行。这时28响礼炮响起,我跟随着这辆彩车经过检阅台,亲眼看到许多观礼的人在鼓掌,我努力想分辨出在城楼上的领导人,但行进中的大队人马使我无法驻足下来,也只有抱憾了。那五彩缤纷的花车,穿过三座门后,在午后的太阳光底下,真是鲜艳夺目,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60年过去了,要是今天再来装点这辆国庆花车的话,还会一点一点地折叠纸花吗?我想肯定会用最美最美的鲜花。还会产生那种幼稚的争论吗?我想鲜花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谁说不是呢!

  (作者系著名作家、原《小说选刊》主编)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