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小说两样解读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一本小说两样解读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2010年01月10日 17: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一月十日电 题:一本小说两样解读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很久没有回国了,听到一些新词汇,比如‘熟女’、‘剩女’。前者我可以接受,后者我就不能接受,这是对女性的贬低,有‘剩菜’、‘剩饭’,怎么还有‘剩女’呢?”美籍华裔女作家妮娜带着她的新书《鸳鸯茶》回到了中国。在十日与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的交流里,她带着在国外生活了二十年的美国人的坦率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妮娜知道“剩女”是指三十岁还未结婚的女性后就感觉更奇怪了,因为在美国,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是犯法的。而她的书里写作的三个事业有成感情却无所依托的女性有的已经远远超过三十岁,但她们依然活得精彩而美丽。

  妮娜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九十年代初随丈夫移居美国。二十年东方、二十年西方的经历让她在把握中西文化的差异时比一般人更细腻。因此她的《鸳鸯茶》里除了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还有不同族裔、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融。

  妮娜说,文化的差异无处不在。当她结婚时,表妹送的礼物是一对鸳鸯,她的美国丈夫并不理解,认为就是普通的鸭子。而当他明白鸳鸯寓意“比翼齐飞,白头到老”时,立刻反应过来是“爱情鸟”。同样,“鸳鸯茶”在英语里没有对应的词汇,但有一首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老歌“Tea for Two”,也许可以让东西方读者都明白作者的本意。

  这种差异在书里更是无处不在。比如,对《红楼梦》的阅读,美国男主人公会认为林黛玉有慢性精神忧郁症,应该去做心理治疗,中国人的“含蓄”会造成人与人之间很多猜忌和误会。在小说特定的封建社会背景下林黛玉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一时还很难对外国读者解释清楚。

  虽然妮娜反复强调《鸳鸯茶》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但还是很容易让人把故事内容当做她本人的经历,而她自己也有“很强烈说出来的愿望”。因为已经完全融入美国中产阶级社会的她,明白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态度、家庭观念并不是好莱坞电影和媒体所呈现的那样。因此,她有把身边朋友经历的真挚的爱情、纯真的友谊、永远爱你的家人和无情的情人写出来的愿望。

  妮娜所做的“从《鸳鸯茶》看中西文化差异”的演讲,也并不被所有学生认同,例如就有个性十足的男生直接告诉她,听完讲座的感觉是“她带着美国文化的优越感居高临下地俯视中国文化”。对此,妮娜并不生气,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她很高兴现在中国人也越来越讲个人意识。

  在美国除写作外,妮娜还致力于中文推广。她是西雅图中文学校的校长,在她的学校里不仅有华裔把孩子送来学中文,还有西班牙裔等其他种族的人,他们都告诉她“未来是中国的,必须让孩子学中文”。而妮娜自己也在任何场合都和自己的孩子讲中文,因为“我很自豪,我是中国人!”(完)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