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部队》为何一枝独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拆弹部队》为何一枝独秀?
2010年01月15日 16:27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阿凡达》在全世界掀起的观影狂潮经久未退,票房跃居影史第二已不在话下,就连《泰坦尼克号》也很可能会让出头把交椅。但卡梅隆想要再次笑傲金球奖和奥斯卡则困难重重。因为两大实力强劲的对手横亘在前,一部是奥斯卡常客乔治·克鲁尼主演的《在云端》,一部则是卡梅隆前妻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拆弹部队》。

  尤其是《拆弹部队》,从默默无闻陡然变身得奖热门,颇有点复制《撞车》奇迹的架势。其实,该片2008年就已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回国后又遭遇发行难题,一直拖到2009年6月才在美国上映,一千余万美元的票房实在不值一提。但在2009-2010的颁奖季中,《拆弹部队》靠着影评人的口碑异军突起,目前已经横扫诸多重要奖项,如此强劲的势头成为金球奖和奥斯卡的大热门毫不令人意外。

  伊战和反恐题材的作品近年来在美国为数不少,为何《拆弹部队》一枝独秀?笔者认为导演有几大特色:采用个性化十足的纪录片式的纪实风格,主角全用不知名演员,展现出美军在伊拉克危机四伏、生死难测的真实氛围,游走于商业和艺术中间地带的独特定位,以及正面塑造美军的英雄主义形象。

  该片既不同于着重于动作、枪战、爆炸、悬疑的《反恐王国》、《谎言之躯》等“票房系”,也不同于高举反战大旗的《节选修订》、《拒绝再战》等“反战系”,更不同于以情动人的《决战以拉谷》、《勇者之家》等“情感系”。《拆弹部队》对美军完全是正面表现,虽然男主角性格复杂、行事乖张,但他高超的拆弹技巧以及冲锋在前、奋不顾身的无畏精神,依然当得起“英雄”二字,切入伊战的视角独特且有如此多的正面信息,也就不难理解各大奖项对本片青睐有加了。

  从《拆弹部队》在美国获奖无数,可见主流影评人的肯定态度,但笔者对本片仍然存有诸多异议。虽然片中展现了大量的拆弹场景,其中也注入了种种的意外和复杂情况,还用伊拉克人的第三者视角来营造危险和不安的情绪,但却无法给人带来足够的惊险和紧张感,原因在于导演对拆弹过程表现得过于细致、琐碎、冗长,导致节奏感异常缓慢、沉闷。

  影片在角色塑造上也有许多混沌不明之处,男主角对战争和死亡似乎没有一点恐惧情绪,如何完美地拆除炸弹成了他超越一切的最大追求,这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来解释了,而是透着一股疯狂的气息。而导演只是将男主角这种奇怪的行为和复杂的精神状态白描式地展现,却没有细致刻画出他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到底是怎样的。凯瑟琳·毕格罗别看是个女导演,却往往让人感觉比男导演还粗线条。

  列文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