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品的假冒伪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化产品的假冒伪劣
2010年02月08日 16:44 来源:福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过去的一年,我自己感到欣慰的是花时间读了“四书”,这算是补课。以前只是看别人说的,吃别人嚼过的馍,一会儿将孔子踩到脚下,一会儿又将孔子捧到天上。自己亲口尝一尝“梨子”,才知道它的滋味。也有遗憾,因为我读的“四书”,至少是《论语》与《孟子》,图书质量相当低劣。

  我首先读的是《论语》,封面赫然标署“孔子著”,感到有点不对劲。《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怎么竟成“孔子著”了呢?看完全书,更觉得这玩笑着实开得不小,别的不说,就说这《论语》中,有不少话,其实是他的弟子说的,或者说,是他的弟子的思想结晶,说是“孔子著”,岂不硬是让孔子霸占或剽窃了他们的学术成果,将孔子陷于不仁不义之境地?

  接着读的是《孟子》,读后忽然想起孟子的一些很著名的话,例如“心之官则思”,“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以及“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等等,未见于此书。于是从网上下载了别的版本的《孟子》逐条对照,发现“缺漏”的竟有54节,看其目录,从《梁惠王章句上》到《尽心章句下》,总共14篇,一篇不少;再看其前言,却未见对“缺漏”有任何说明。明太祖朱元璋删《孟子》,甚为后人诟病,那是出于政治的需要,现今有人删《孟子》所为何来,却是令人费解。

  同时买的还有《老子》、《庄子》,将它们都拿出来比较后,就有新的发现。这四本书,幅面尺寸全都是1/16,印张全都是11.5,页码都是173,封面标署的分别是“老子著”、“孔子著”、“孟子著”、“庄子著”,若将《孟子》被删去的54节全都补入,若将《论语》标署“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岂不破坏了这个统一的格局?显然,出现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差错,十有八九倒是出于营销需要的策划与包装。

  这是以“国学经典”之名出现的文化产品的假冒伪劣。

  与别的产品不同,文化产品的假冒伪劣不易被人发现。别的产品,例如冰箱彩电,有配件出了差错,就可能不能运转,图书之类的文化产品出了差错,未经细细阅读,很难看得出来,谁知质量优劣?所以,如今出书,策划与包装,就成了不少出版人最下工夫的环节,只要能在图书市场上抢眼,谁还管得了真伪衍漏!

  与别的产品一样,文化产品的假冒伪劣同样害人不浅。三聚氰胺可以损害人的身体,以至夺走人的性命,“国学经典”的随意删改也误人子弟——假如有人读了“孔子著”的《论语》,写文章引经据典:“孔子曾经说,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岂不让人笑掉大牙?至于谬种流传,可能绵绵无期。

  如此假冒伪劣,目的只为赚钱。经典无须支付版税,能够减少出版成本,在“国学热”中,更是一种时髦的热门货,“国学经典”的出版热,便成了“国学热”中一道耀眼的景观,不论有没有相应的编辑力量,都一哄而上,于是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然而,假冒伪劣的东西,终究会被人揭露出来,损害当事人的声誉与牌子,从长远看,也是得不偿失。

  宋志坚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