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虎”成语近一半为贬义 专家:受狼拖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带“虎”成语近一半为贬义 专家:受狼拖累
2010年02月08日 17:15 来源:法制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褒义词占三成 虎沾“龙”光 贬义词约占一半 分析原因——

  老虎成语 受狼拖累

  虎是当今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据说,老虎对环境要求很高,各老虎亚种均在所属食物链中处于最顶端,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

  可能正是基于虎的威猛,在东北的方言中,“虎”这个字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鲁莽。听起来有点“贬”虎,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与虎有关的含义都贬,我国还有很多虎的图腾崇拜。

  无论是褒义还是贬义,都自有其道理。在虎年新春之际,本报记者搜罗190个与虎有关的成语,试图了解与“虎”有关的成语文化。

  “虎”字成语,褒义、贬义、中性皆有之。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谭汝为与语言文字专家王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虎成语进行了解读。

  如何解释这种既复杂又有趣的现象呢?须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开掘和阐释。自古及今,中国民俗形成一种传统文化底蕴,这就决定了虎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审美的多元化。其中包含着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典型地反映了我们的民族心理。

  虎成语·褒义

  王者雄风 多取“威猛”

  本报统计发现,在众多虎成语中,尽管褒贬皆有之,但是褒义的约占总数30%,比例不小。

  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谭汝为认为,褒义成语多取虎之威猛义。如:猛虎插翅、如虎添翼、虎头虎脑、虎背熊腰、虎啸风生、虎头燕颔、鹰扬虎视、将门虎子、酒虎诗龙、初生牛犊不怕虎等。

  谭汝为进一步解释说,老虎是大自然的杰作,它斑纹美丽,体型矫健,步态优雅,表情威严,具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就是虎虎生气:雄威慑千里,长啸镇百邪,是威严、雄伟、阳刚的化身,所以演化为吉祥的图腾。他说,这种观念出于审美。

  他说,老虎是极具灵性的生命体,它繁衍生息在有山有水的自然环境中,由食草动物如山羊、鹿、野猪等作为其食物。为了生存,虎与生俱来必须具备顽强、勇猛的王者雄风。

  虎龙结合 虎沾“龙”光

  有意思的是,“虎”与“龙”结合的成语大多表褒义,如:龙腾虎跃、盘龙卧虎、藏龙卧虎、龙行虎步、风虎云龙、降龙伏虎、虎踞龙盘、虎穴龙潭、龙骧虎视、龙吟虎啸、龙跳虎卧、生龙活虎、虎略龙韬、龙精虎猛等。

  在记者统计的60个褒义虎成语中,“虎”与“龙”结合的成语占了六成之多。

  谭汝为说,“龙”是帝王象征,沾上皇族的高贵,端坐庙堂之上享受奉祀;而“虎”却是山野之王,草根情怀,“气吞万里”,因此,与欧美的雄鹰、非洲的雄狮、南亚的大象一样,老虎就是华夏理想主义的英雄图腾。

  中国民俗认为,虎能驱鬼避邪,所以古时门神上除“神荼”“郁垒”之外,还有老虎,用它镇宅驱凶——这种观念产生于敬畏。

  因此,它和“龙”同享尊荣,但“龙”毕竟为传说的虚幻圣灵,可望而不可即,虚无飘渺,而“虎”却在动物园和马戏团里,是现实存在的。

  所以,在成语中,一旦“虎”逢“龙”,多为吉祥。

  老虎成语 对联常客

  记者发现,也许就是因为虎的秉性的特殊性,人们对虎年的期待也有所不同。早在虎年尚未到来之际,在网络上流传的虎年对联中也夹杂了不少“虎”的影子。

  比如,“虎添双翼前程远,国展宏图事业新”就是借用了“如虎添翼”的意思。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语言文字专家王宁表示,带有动物的成语,是人们基于对动物形象等特性的认识而创制的。

  她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含义,但其中一种认为虎叫声大、力气大、生猛,是百兽之王,是正义、威严的象征,成为汉民族的崇拜对象。

  王宁表示,随着虎年的到来,有关虎的几个民众熟知且吉利的成语,诸如龙腾虎跃、人中龙虎、龙行虎步、生龙活虎等,预计会在广告词和新春祝贺中出现较多,并且定会出现很多与虎相关的代表祥和奋进的春联。

  当然,除了虎字被写入对联,威猛的老虎被印刷成年画,贴上大门,成为镇守大门的新门神,在虎年,它肯定会更加受到追捧。同时,它也会被印制在各种节日礼品上,制成各种工艺品,成为人们赏玩的热门。而正月十五,一盏霸气的虎灯,亦能增色不少。

  如虎添翼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兵机》:“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逝,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

  虎背熊腰

  元·无名氏《飞刀对箭》二折:“好汉,狗背驴腰的。哦,是虎背熊腰。”

  龙行虎步

  《宋书·武帝纪上》:“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

  虎落平川

  《说岳全传》四O回:“虎落平川被犬欺。”

  饿虎饥鹰

  清·李宝嘉《活地狱》楔子:“衙门里的人,一个个是饿虎饥鹰,不叫他们敲诈百姓,敲诈哪个呢?”

  文/本报记者 朱治华 实习记者 李莎莎

  本文特别感谢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谭汝为先生

  虎成语·贬义

  受狼祸害 虎义被贬

  尽管关于褒扬虎的成语占了三成之多,但是记者发现,似乎贬斥之意也不在少数,几乎占到48%。多取虎之凶残义。因为,虽然虎具有不可否认的勇猛,但是有时也不乏勇猛无适度。

  贬义成语,如:鸱目虎吻、放虎归山、养虎遗患、虎头蛇尾、狐假虎威、虎视眈眈、饥鹰饿虎、开柙出虎、骑虎难下、为虎作伥、畏敌如虎、与虎谋皮、纵虎归山、豺虎肆虐、垂饵虎口、握蛇骑虎、鲸吞虎噬、苛政猛于虎等。

  谭汝为认为,老虎捕食的凶猛残暴,使人联想到苛政的肆虐和暴力的凶残。

  于是,这种动物性使人将它与“豺狼”齐名为伍,“虎狼之国”、“苛政猛于虎”、“官虎吏狼”的谴责鞭笞之声也不绝于口。

  “虎”与“狼”结合的成语几乎都表贬义,例如:豺狼虎豹、如狼似虎、拒虎进狼、官虎吏狼、狼贪虎视、虎穴狼巢、狼餐虎噬、狼顾虎视、狼前虎后、前怕狼后怕虎等。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语言文字专家王宁表示,除了虎有正义、勇猛的象征外,另一种则偏向于认为虎生性凶残,对人有危害,便出现了“武松打虎”之类的典故,具有贬斥之义,这方面恰恰和狼的无情可以匹配。

  谭汝为认为,这种观念出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其实是借老虎说事以刺世疾邪。人们对“虎”褒贬参半,爱恶皆存;而对“狼”却清一色的贬斥,“狼”字成语无一含褒义,便是明证。

  虎成语·中性

  只占少数 多为客观

  中性成语:狼吞虎咽、二虎相斗、虎口拔牙、虎斗龙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中性者只占总数一成,多为客观描述。

  “虎”字成语这种繁复的感情色彩和审美心理,源自美学的“审美观照下的美丑二重性”和修辞学的“比喻二柄多边说”。 就是说:同一个喻体可以具有褒贬好恶迥然不同的感情色彩。

  谭汝为认为,“喻之二柄”得以存在的基础是:相当多的自然物同时兼有美与丑两种相对立的审美素质。

  我们赞美清纯少女“柔情似水”,却也可贬斥荡妇“水性杨花”。同样以“水”为喻,但好恶对峙。我们称许“战士个个小老虎”,却也可讥讽某位悍妇是“母老虎”,都是“老虎”,却爱憎迥然——这种观念或手法的理据就是“喻之二柄”。

  ●虎名 借用褒义 虎入人名

  中国《百家姓》中,虎姓未列入其中,《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虎氏姓名仅五例。云南昭通地区的《虎氏家谱》记载:“吾祖奉请来朝。唐王亲封虎威将军……故由此子孙永远姓虎。”这是一支以祖上官职称谓为姓氏的族群。

  虎字寓意着有生气、强健和勇敢,所以,人们特别喜欢将虎字用到姓名里。统计发现,虎字是人们最常用到姓名中的生肖之一。

  古今中外,名字里有“虎”的人,也确实英雄辈出。明代有著名的画家唐伯虎,近代有西北军著名的爱国将领杨虎城,当代,有全国劳动模范徐虎,也有人民烈士、《光明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徐杏虎。时至今日,“虎字”或者“小虎”,仍然是最常见的乳名。

  《西游记》里,唐僧取经路上,多次遇到老虎以及老虎变化的妖精的威胁,这与歇后语“拦路虎”相映成趣。武松在景阳冈打虎,一战成名,是《水浒传》里最精彩的章节。《三国演义》里,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立即就封了五虎上将。

  佛教中,有伏虎罗汉,而伏虎,也往往和降龙并列在一起,是人们对有勇力的英雄的最高称谓。古时候,历朝历代的伏虎将军、伏虎元帅,常常作为称号加封到战功赫赫的军人头上,以示尊荣,所以,就有了虎将的说法。

  谭汝为认为,从总体上看,汉语语汇中以“虎”命名者,皆指英雄或与之有关的事物。例如“虎士”:武士通称。“虎臣”:勇武之臣。“虎将”:勇猛善战的将领。“虎贲”:古代的勇士。“虎牙”:古代将军名号。“虎符”:将军指挥调兵的凭证。“虎威”:武将的威风。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