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贺岁时代”中国电影的软肋仅是科技创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泛贺岁时代”中国电影的软肋仅是科技创新?
2010年02月21日 13:10 来源:沈阳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随着虎年春节长假的结束,作为岁末年初不可或缺的“年夜饭”之一——“贺岁电影”的光芒也渐渐暗淡。

  2010年的贺岁档,首先是档期比以往长,绵绵4个月;其次是影片多,甚至达到三天一部新片;再次是阵容强大,其间不少著名国际国内影星加盟,增加了无数卖点……贺岁档吸引了无数关注、期待、眼球,眼花缭乱之势让观众的选择一度成了一个难题。

  如今,贺岁档的大幕开始降落,人们的热情也被理性代替,我们发现,今年贺岁档电影虽然很多,但真正受到好评的并没有,几部观众期待的电影反而让制作者失掉了观众的拥戴,而且票房也不像事先预期的高……对中国电影产业来说,这个贺岁档不值得夸耀,反而应该反思。

  泛贺岁时代,

  国产电影遭遇《阿凡达》

  曾经拍过《南京!南京!》的著名导演陆川说过这样的话:“在《阿凡达》面前,我们应下跪。”有一位写文化“圈点”的著名评论家发问:他“跪”的什么?这个问题提得好。陆川所跪,无外乎被《阿凡达》所折服,然而,《阿凡达》背后的故事有几人能知。“相信这个世界上才华如卡梅隆者的导演有很多,但是,做事的方式如卡梅隆者(十年磨一剑)却没有几个。”

  记者从过往记录来看,卡梅隆的确如此。他执导的上一部电影《泰坦尼克号》获得了11项奥斯卡奖和超过1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收入。自那以来,他一直在酝酿影片《阿凡达》。“这其实是拍摄本片最难的一段时间。我不希望重复自己,全新意味着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借鉴……”

  回过头来看国产电影的制作,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电影主创们快马加鞭要赶上贺岁档这班车,各路商家使出浑身解数争夺票房,电影宣传方更是马不停蹄全国跑……制片商们都投巨资挤占贺岁档,不仅误导了电影的发展,还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题材的偏失及制片方相互内耗的不良后果。因此,记者曾发出“不能饿的饿死,撑的撑死”的呼吁。

  中国电影的软肋,

  仅仅是科技创新吗?

  《阿凡达》在中国以至于全世界票房都势如破竹,面对如此局面,有人认为,其胜在科技创新。“当前,我国专门从事视、听、声、画等特效制作的人才奇缺。” 电影导演冯小刚说:“我拍《唐山大地震》时,对地震时大地晃动、楼房垮塌、尘雾弥漫等场景要求用‘分层拍摄’‘电脑合成’等一系列高精尖手段。由于国内尚无人才,只能依赖欧美和韩国技术顾问进行指导。” 这似乎在说,中国电影如果说还有什么缺陷的话,应该是科技创新,难道这真是中国电影的软肋?卡梅隆的回答是,有些东西计算机永远造不出来。“电脑不能创造精神和思想……只有人本身能创造情感,并且能带动观众产生情感。”

  当然“科技创新”是电影改革的目标。然而,仅仅依靠引进3D技术、买断国外先进设备、兼并国外后期制作公司等“拿来主义”的办法,就能达到科技创新,就能实现我们电影人的理想?那是很可笑的。

  呼唤中国电影

  回归人文关怀

  2010年的贺岁档电影繁多,但给人以感动或者说印象深刻的却很少,以至于人们怀念起了冯小刚的几部贺岁电影。因为他的电影具有一种现实关怀,有很强烈的人情味儿。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指出:“电影技术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影片实现情感表达的手段。《阿凡达》除了奇观以外,更打动我们的是其深沉的人文关怀、深刻的现实观照和高远的理想情怀。”

  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指出:《阿凡达》征服世界的不仅是3D,更多的是人文关怀,导演卡梅隆拍摄出了一部新世纪的《星球大战》,但并非是与外星人为敌,而旨在表现生态和谐、宇宙和谐、人类和谐。

  《阿凡达》给中国电影人的启示是,我们再打造包括贺岁片在内的新片时,应该聚精会神地展现那浓浓的人情味、真实而深刻的人性……这才是中国电影应该回归的“现实关怀”!

  本报记者 刘杰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