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探访贵州贵安招果洞遗址:揭秘4万年前古人类生活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7日 15: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解说】近日,贵州贵安招果洞遗址从20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获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为研究西南地区早期人类居住活动,进一步复原史前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4万年前的古人类是如何生活?所居住的环境有何特点?4月16日,记者跟随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兴龙来到了招果洞遗址一探究竟。

  【解说】到达现场后,记者发现,招果洞遗址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出了洞口就是一块平坝,且靠近水源,张兴龙笑言,这是在当时来说是一处抢手的好房源。

  【同期】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张兴龙

  当时的宜居性和我们今天买房子,还是有一点接近的,(招果洞)它是在很大的一个坝子的边缘,而且这个坝子有比较稳定的充足的水源,这个就提供了两个条件,自己人类本身的水源可以得到保证,动物的种群数量肯定也是比较丰富的。另外一个,洞口距离河流(一级阶地)的高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他进出洞穴不方便,如果太低,容易变得潮湿,水会浸进来,所以这个洞相对高层是在50米左右,这个高层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当时人类选择洞穴(地址)也是有考量的,他会选择向东或者是向南的洞进行居住,特别是向东,因为向东它的这个采光比较好。

  【解说】进入招果洞遗址内,各地层上详细标注了地层的编号。在张兴龙的带领下,记者从地层中看到了古人类当时所使用的火塘遗迹。

  【现场声】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张兴龙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编号HT44这个实际上就是火塘的(结面),你看两层火塘之间,它有间歇的黄粘土的堆积,这个实际上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间歇层,这个时期可能就没有人来活动。这两次大概有了一次时间间隔,你看这个火塘,实际上这是以火塘为中心的活动面,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木炭的炭屑和红烧土,在以火塘为中心的整个活动面上,每一个火塘的活动面上,我们都发现有人类活动残留的石器,有的还有骨器,石制品,有的还有大量的动物骨骼。实际上当时人类就是围着篝火,可能做一些解剖动物,烤熟食物,加工骨器,打制石器这些工作。

  【解说】2016年至2020年5年间,专家们累计工作时长800多天的考古挖掘,在该遗址相继出土的百余件遗物,发现51处用火遗迹、2座墓葬,大量石制品、磨制骨角器,以及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动植物遗存,而这些遗迹与遗物也反映出了当时古人类的生活状态。

  【同期】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张兴龙

  客观来说,那个时候人的生存状况还是比较恶劣的,面对疾病,面对环境变化,面对野兽侵袭,他们确实是处在一个比较弱势的地位。在这个遗址里面,非常有意思的就是长尺度的大的气候变化,有些时候比现在要冷5、6度那个时期,人类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适应策略,比如说用火的遗迹变得更加频繁,强度更高,对洞穴的利用,早期可能是间歇比较长的,进入冷期之后,他可能在洞穴里面可能间歇变短了,对洞穴进行长期利用,到最后渔猎经济、广谱经济以后,他的食物来源相对比较充沛以后,对洞穴的利用可能是比较连续的。

  【解说】值得一提,专家们还在该遗址发现的一万多年前的磨制石器,这是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通体磨光石器之一。

  【同期】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张兴龙

  这件磨制石器的刃部粘有赭石粉末,意义比较重大,除了它是年代最早以外,它粘的这个赭石粉末就是为探讨最早的磨制石器的起源和功用,它到底干什么用的?提供了一个可以说另外一个视角。

  【解说】贵州是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地地貌占到了92.5%。独特的地理环境让贵州有着丰富的史前洞穴考古资源,已发掘出众多洞穴遗址,通过对洞穴、洞穴内出土的文物进行不断地考古研究,也更加印证了在这片土地上人类的生活变化。

  【同期】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张兴龙

  洞穴遗址首先要有山洞才行,就是我们溶洞的数量是非常多的,另外一个,贵州除了生态多样性比较好的,除了山地,还有坝子,水源在很多地区也比较充沛,整个生态环境是一个比较好的,动物种群和植物种群生态多样性,也是为古人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生存条件。

  袁超 周燕玲 瞿宏伦 贵州贵安新区报道

责任编辑:【唐伟杰】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