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东西问】马可·穆勒:那些中国电影何以在西方大放异彩?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6日 20: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解说】1981年,时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顾问的意大利人马可·穆勒,将影片《原野》带到威尼斯,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国际之路。此后,他又将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贾樟柯等中国导演推向国际舞台。中新社“东西问”专栏就此对电影史学家、电影制片人、平遥国际电影展首席顾问马可·穆勒进行独家专访。

  【同期】电影史学家、电影制片人、平遥国际电影展首席顾问 马可·穆勒

  (我)16岁(1969年)就开始学中文,意大利和中国开始建交时,我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意大利留学生,到了沈阳辽宁大学。1977年夏天一个晚上,我在南京的某个体育场看了(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出来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导演真的是,他的风格很独特,也知道有一些新的潮流会出现,我就决定在欧洲(意大利都灵)做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国电影回顾展。

  【解说】1981年,马可·穆勒把中国导演凌子的电影《原野》送到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成为“把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同期】电影史学家、电影制片人、平遥国际电影展首席顾问 马可·穆勒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学后,出现一批新人,他们对电影有很多新的想法。《红高粱》把那种非常浓郁的乡土文化带到欧洲,给好多观众开了一扇窗户。《黄土地》在香港国际电影节放映后,我把影片拿到洛迦诺电影节。那时候西方媒体开始发现,中国非常大众化的电影也有独特的风格。

  【解说】通过40多年的生活观察,在马可·穆勒看来,中意两国文化差异在逐渐磨合。

  【同期】电影史学家、电影制片人、平遥国际电影展首席顾问 马可·穆勒

  我真的觉得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让更多人认识到,我们(意中两国)的差异不是那么大。第一阶段是介绍中国电影,第二阶段是让(海外)普通观众每次来看一部中国电影,他们就用中国人的眼光看世界。我觉得这方面中国电影所起的作用还是挺大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不算是那种“远方来的神秘的文化”。

  【解说】202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400亿元人民币,位居全球第一。

  【同期】电影史学家、电影制片人、平遥国际电影展首席顾问 马可·穆勒

  最近两年开始有一种争论,是不是中国电影是要保持独特的文化风格,我觉得,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中国电影是非常多元化的,核心观众包括文艺片,各种各样的核心观众一定存在,将来中国电影的未来肯定是跟着这种多元化的,不同的道路去发展。

  【解说】作为众多国际电影节的主席,马可·穆勒如何看待中国的电影节展在全球文化发展中的意义?

  【同期】马可·穆勒:我自己觉得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挖掘中国电影新人,特别是我们在平遥一直是在做这个工作,把新导演介绍给国内和国外的观众和媒体。

  记者 屈丽霞 胡健 山西晋中报道

责任编辑:【罗攀】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