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刘曙光:如何以建设“博物馆之城”促进文明互鉴?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4日 19: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解说】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中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中国各地“博物馆之城”建设方兴未艾。博物馆如何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如何助力中华文化的海内外传播?中国首都北京将如何打造“博物馆之城”?

  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召开之际,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他表示,博物馆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最利于开展文化传播的机构。

  【同期】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 刘曙光

  几十年来,特别是最近10年来,我们博物馆领域在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这个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在中国文物界、博物馆界赴海外举办展览这个过程当中,甚至有的国外观众就把有没有兵马俑出现,有多少兵马俑的出现,作为衡量博物馆这个展览,它的规格规模、层次高低的一个标准,当然这个说法我们是不赞成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如何把中国文物所蕴含的那些科学、艺术、历史、文化价值,把中国文物所体现的那些,中国人他的自然观、人文观、价值观转化成为博物馆物所能够证明的那个展览。在这些方面,深度做得不够。

  【解说】谈起中国“博物馆之城”建设现状,刘曙光表示,中国“博物馆之城”1.0版本始于2008年前后,源于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纪念馆等实行全面免费开放带来的“博物馆热潮”。当时许多城市关注的是博物馆数量的增长,不少城市把“拥有100个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一个目标。如今,各地“博物馆之城”建设方兴未艾。

  【同期】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 刘曙光

  现在应该是2.0的版本,要是用一个比较理性、冷静和客观的话语来说,四个字“方兴未艾”。现在北京、上海、广州、太原、郑州、洛阳、大同,还有青岛等等,大概有30多个城市都提出了“博物馆之城”建设这样一个规划或者目标。现在要以“博物馆之城”,以博物馆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抓手,其实我们很多城市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是还没有建立起来,或者说正在建立之中。因此,我说现在只是刚刚起步,虽然势头很好,但是要是把那些好的设计给它变成博物馆建设的实效,这中间的距离还是挺明显的。所以我是说方兴未艾,当然前途很好。

  【解说】北京如何更好地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刘曙光认为,一是充分发挥、充足利用好北京现有的博物馆资源、机构与人才优势,整合好遍布首都的博物馆文化资源和文化空间。二是要借鉴国际上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刘曙光表示,北京要突出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加强与国际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展示独具中国特色的博物馆风采。

  记者 王世博 刘文曦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李季】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