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番禺造”龙舟享誉国内外 人才青黄不接令人忧

2011年05月20日 00: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广州5月19日电 题:“番禺造”龙舟享誉国内外 人才青黄不接令人忧

  作者 廖宴思

  “四月八,龙船到处挖。”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龙舟节就开始开锣。记者近日走访广州番禺上漖龙舟基地,各龙舟厂正为端午节做最后冲刺。但是忙碌的背后却隐藏着老工人的担忧:传统工艺人缩减,人才青黄不接。

  “番禺造”龙舟一直享誉国内外。据悉,广东省有近九成的坤甸木龙舟皆出自这里,而有些更是远销国外,颇负盛名。上漖村从清朝开始造龙舟,至今有300多年历史。造船厂多为祖传家业,制造的龙舟被誉为标准龙船。

  一位老师傅介绍,上漖村造船最高峰在上世纪80年代,造船厂接近30家。但随着木质运输船减少、传承工艺人缩减、规模限制、经营问题等原因,如今已不到10家。

  陈汉慧龙舟基地则是上漖村规模最大的龙舟厂,拥有师傅近10人,能同时制作10艘龙舟。该基地靠河而建,在河中央,工人正在洗船,而弥漫着油漆味和木屑味的作坊内,数名光着上身的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测量、切割、打磨、上油等,经验丰富、工艺娴熟,但是放眼望去,多是沧桑和年迈的背影。

  68岁的黄师傅从事这一行已有52年,是一位元老级技术工。当年和他一起进船厂的工人都转行或退休,如今只剩他一人。黄师傅说,龙舟制作繁琐有序,大约有30道工序,制作一艘龙舟大概需一个月时间。

  他说:“这是一个传统工艺活,需要祖辈相传,讲究工艺,但同时也是个精细的粗活,厂里的工人平均年龄都差不多50岁,很多重活和需要眼力的活都很难再胜任。”黄师傅放下手中的工具,望着不远处的儿子,说道:“这活儿又脏又累,而且不赚钱,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来吃苦。外地人更请不到,也信不过,学会了就走。”

  黄师傅的儿子正帮忙把龙舟抬起,他今年31岁,入行6年,是该船厂最年轻的工人。该基地负责人易文介绍,北京奥运和广州亚运带动龙舟热,导致前几年多了很多订单,但是由于规模和人数限制,为了保证质量,年产量仅40艘龙舟。

  对于龙舟厂的将来,他表示没有太多想法。他说:“人才青黄不接是个大问题,没有年轻人愿意做。不过只要还有人对这个传统有兴趣就会继续做下去。”(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