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天涯热风:北部湾“鱼楼”兄弟的新理想

2012年03月04日 12: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儋州3月4日电 题:北部湾“鱼楼”兄弟的新理想

  作者 关向东 王子谦

  早春二月,泊满儋州白马井镇新英湾渔港的渔船船桅上三角旗猎猎招展,隔着一湾海水与著名的洋浦经济开发区的现代化工业建筑相望。

  这个渔业小镇位于海南岛西部、北部湾东海岸,记者访问当天恰遇一队渔船出海北部湾一周回来。辛苦而归的男人们在岸上聚着聊天,女人们两个一组将一筐筐新鲜的渔获担上岸,空气里飘荡着海的腥味和幸福的滋味。

  住在钱地村的吴如善、吴如良两兄弟这几天是村中最幸福的人——他们赶在春节前搬进了新楼。

  兄弟俩的新家临近村头,贴着崭新瓷砖的三层小楼,外观气派,内里中西合璧。弟弟吴如良说:“楼房总共1000平方米,总造价160万元人民币,我兄弟两家各占一半,每家六个房间。盖房钱是辛辛苦苦出海赚回来的,住在里面心里很踏实。”

  马井镇政府主任科员陈浩乾介绍说,该村有将近450位渔民,每位渔民的年收入平均在15万元左右,渔民自身勤奋踏实的海上作业,加之国家对渔业政策的扶持,让渔民迅速致富,村里许多新楼都是靠打鱼、养鱼挣钱盖的,大家自豪地称之为“鱼楼”。

  35岁的吴如良外表看上去年纪不大,但其实已经是位老“搏海人”,“家里祖祖辈辈靠捕鱼为生,我15岁就和哥哥一道出海打鱼。刚出海的时候帮人家打工,慢慢攒了些钱在2004年买下自己的船,现在雇了10多个船员。”

  吴如良和哥哥吴如善各有一条50吨的钓钩渔船,平日里经常在珠海及深圳海域打鱼。“打鱼人最怕就是台风天气,别人都回家躲避,我们还要在海里捕鱼,大风大雨经常把全身都淋湿。”

  吴如良给记者计算着出海的成本和收入,“出海一次包括鱼饵、柴油等支出要7万元,最多能赚10万元,不过有时也会赔本,一年要出海30多次,平均每次五六天,主要捕获红衫鱼和马头鱼,这些鱼在海上就直接被香港人收购走,算下来一年也能攒下10万元钱。”

  据儋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渔政处主任林武汉介绍,该市有9个沿海镇,渔业人口12万,其中从事捕捞业约3万人。全市有大小渔船4000余艘,总吨位6万多吨。“约有十来艘80吨以上大船百多位兄弟出海西、中、南沙海域。我们的作业渔区主要在北部湾和本岛东南部外海,也有一些在粤东、粤西。”他介绍说,近几年国家鼓励北部湾渔民造大船,若造80吨以上的大船国家补贴10万元。

  吴如良告诉记者,“现在国家给出海船只发放柴油补贴,去年我领了约有13万元的柴油补贴。”儋州是海南渔业大市,林武汉介绍说,通过“一站式”服务站点,已为渔民发放柴补逾亿元。

  有两个让白马井吴氏兄弟高兴的消息,一个是投资5000余万元的白马井国家级中心渔港已完成基础设施,将于年底建成,届时该渔港总面积将达3平方公里,水深6米,拥有26个大型泊位。另一个是,白马井位于儋州市重点开发的滨海新区,沿岸部分有可能开发成渔人码头式的特色旅游风情小镇。“到时候,出海打鱼依旧,上岸还可以做些小生意。”

  “我们兄弟俩现在的理想就是造一条60吨的新船,大概投入要120万元左右,”吴如良兄弟对记者说,希望能把日子过得更宽松些,孩子将来如果考不上大学就去岸上打工。(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