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香格里拉纪行:藏族古村艰难的生态旅游发展路

2012年03月20日 17: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迪庆3月20日电 题:香格里拉纪行:藏族古村哈木谷艰难的生态旅游发展路

  作者 胡远航

  20日一早,村民春批开着旅行车来到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准备接几位外国游客到哈木谷村的雪山、湿地、牧场、森林,寻找他们心中的“香格里拉”。

  这样的工作,春批已经重复了很多次,但他仍不确定自己在干的是不是生态旅游。“只是觉得比那些偷砍树木、挖沙卖钱的好。我们不破坏生态,只带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

  哈木谷,藏文意为“古老的村庄”,位于云南香格里拉县纳帕海南角,由于水草丰美,曾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养马驿站。辗转千年,当初的驿站逐渐萧条,1981年纳帕海被辟为自然保护点后,禁渔禁猎更让村民一下子少了好几种挣钱方式。

  “我们小时候,一到冬季,整个纳帕海都是漫天飞舞的黑颈鹤和斑头雁,只听得到鸟叫声。后来,附近山上都没有像模像样的树了,黑颈鹤也越来越少。”面对生活和保护间的重重矛盾,香格里拉县农业局退休干部格桑泽仁想到了一条两者兼得的道路,2003年,他带领哈木谷村搞起了生态旅游,只是生态旅游之路比预想的要艰难曲折得多。

  起初,格桑泽仁和两个喇嘛带领哈木谷村,成立了民间自然文化保护协会,开始开发生态旅游。在村口修建接待站以及观鸟台是协会通过的第一项决议,全村每户拿出1000元人民币作为股份,支持这两项必要的旅游设施建设。这一工作也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帮助。

  “入股时,好多村民家里一分钱也拿不出,但是,大家坚信这是好事。”格桑泽仁说,接待站建好后,协会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帮助下,请鸟类专家为村民进行了培训。他和两名喇嘛开始在城里拉客,村民则轮流当向导和马夫,所有收益按股均分。协会还规定了每日进入湿地观鸟的最高人数,以及进山垃圾统一处理的方法。

  “一切似乎都很美好,2005年,游客数达到了3000人,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格桑泽仁介绍,由于经营不善和市场的不成熟,游客数日渐下滑。三年后,民间保护协会退还村民股金后散伙。此后的几年间,陆续有各类民间组织和外来公益人士,投身到哈木谷的生态旅游开发中。然而不管是建网站还是制作宣传手册,始终无法给哈木谷的生态旅游发展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参与的村民也逐渐减少。

  记者20日到达哈木谷村时,村前的纳帕海正处于枯水季,只有像补丁一样的水洼散布在枯黄的草原上。观鸟台孤独地站在村口,旁边当初打算用来售票的接待站也一片萧条。

  “哈木谷为何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面对记者的疑惑,格桑泽仁说,“市场营销一直是哈木谷发展生态旅游的最大瓶颈。一方面,社区自身的经营和管理能力有限,但引入商业运作又担心脱离社区生态旅游的轨道。即便找到有责任感的企业开展“企业+社区”的模式,发展过程中也依然存在不确定因素。”

  “年纪大了,跑不动了。我现在只是偶尔帮村里介绍客人。”格桑泽仁担心地说,“村民如果没有真正受益,保护很难坚持下去。”

  但哈木谷不少村民仍在坚持。“最近几年,由于保护得好,树下的松茸慢慢多了起来,鸟也多了起来。”在村口放牛的两位村民比划着动作,为游客“嘎——嘎”学一种新来纳帕海客居的鸟叫声。那是什么鸟他们说不出来,但却再三强调“叫得真是很好听呢”。(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