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改革实验区纪行:歌声记录毕节试验区24年发展

2012年11月02日 15: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毕节10月2日电 题:歌声记录毕节实验区24年发展

  作者 鲍光翔

  100桌酒席、每桌16个荤菜、全村人都参加。这不是在城里某个酒楼办的,而是11月1日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举行的一场普通婚宴。

  “这是村民文正友儿子文军义的婚宴,全村男女老少再加上文家的亲戚朋友,客人有近百桌。”33岁的村民朱学友是此次婚礼的帮厨之一,他告诉记者:“十多年前,结婚的时候就只摆几桌,每桌就只有五六个菜,还基本上都是素菜,现在就不同了,生活条件好了嘛。”

  从十多年前酒席上的几桌到现在的100桌、从每桌五六个素菜到16个荤菜,这只是毕节市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一个缩影。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西高东低,境内多山,石漠化严重,交通极为不便。这里曾一度经济落后、生态恶劣、人口膨胀,几百万人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是我国西南贫困带的核心区域。

  1987年,毕节地区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84元,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未解决温饱人口达3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其总人口的53.68%,人口自增率21.29‰,森林覆盖率仅为8.53%。

  1985年,胡锦涛刚调任贵州省委书记就来到毕节,到海雀村等贫困乡村进行调研。面对“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严峻现实和难题,在多次调研和反复思考后,明确提出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战略构想。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了毕节试验区。

  “乱石山、巴掌土、广种薄收年年苦,种一坡、收一箩、一年不够半年粮”。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告诉记者。“当时村里面人家都很穷,很多人家一年都要断几个月的粮。”

  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92岁的安美珍老人回忆到:“当时家里面非常的穷,一年到头都只能吃野菜、包谷糊糊,一家4口人就只有一条裙子穿,都破的没法遮羞的。”

  试验区建立24年来,毕节市通过多方面筹措资金进行扶贫开发,同时扎实推进生态建设、保护环境以及严格进行人口控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得到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

  “这几年来,家乡的变化很大,整洁漂亮的黔西北民居代替了以前的茅草房,猪肉、大米代替了以前的野菜和玉米。”海雀村33岁的村医马金学告诉记者,生活条件改善了、精神面貌变好了,村民们想唱山歌来表达内心的感激和新生活的欣喜。

  “秋季里来好收成,‘生态建设’展文明;山上栽满摇钱树,山下修起聚宝盆······”这是赫章县海雀村苗族群众自发创作的歌曲《试验区四季歌》,用四季的变化反映百姓生活的变化,赞言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24年来为百姓生活带来的实质性的变化。该歌曲自9月在网络曝出以来,迅速引爆网络,引起热议。据了解,截止11月1日,该视频网络总点击量已突破1000万次。

  同时,毕节试验区内其他民族也相继是用本民族山歌调子演唱该歌曲,目前已有彝语版、布依族版、汉语花灯调版等。

  赫章县平山乡江南村民众在四季歌的基础上唱出了《十二月歌》,用一年十二月的变化展现生活的变化。“二月里,请财神。开发扶贫,惠民生。看病打针都方便,不愁吃穿和住行。”江南村村民韩兆甲告诉记者,这些年生活的变化太大,村民们觉得四季已经无法完全展现生活的改变,就用十二月来表达。

  从20多年前的“乱石山、巴掌土、广种薄收年年苦”到如今的“山上栽满摇钱树,山下修起聚宝盆”,毕节试验区建立24年带来的变化,在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们的山歌中鲜活地得到展现。据了解,2011年毕节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97元增加到161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16.9元增加到4210元,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77万人。(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