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凤窝的秘密——云南油画家凤窝采风二三事

2012年12月17日 10: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凤窝的秘密——云南油画家凤窝采风二三事
遗落在青山翠谷中的明珠——玉溪庄园凤窝园
冬日凤窝凭借其独特的自然风光给画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艺术家在凤窝采风

  中新网昆明12月17日电 (木小满)11月,冬日里的云南到处都是明晃晃的阳光。在世界五大顶级烟叶产区之一的玉溪凤窝,农户鲁加德家的烟田里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他们支着油画架,脚踩土地,画起了田边的洋姜花、有机作物、有机肥堆和凤窝的山山水水。

  这也是中国的第一座烟草庄园——玉溪庄园凤窝园所在地。红塔集团遵循着几近苛刻的有机生产标准选中了这块美丽的土地,而这里保护完好的生态、独特的自然人文风貌也让油画家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一抹绿色挥上去就是树叶,一片白色摊开了便是白云……看了半天,鲁加德才明白,原来是画家来采风啦,“这是自打有机种植后,村里的又一件新鲜事儿。”

  回归土地,回归自然

  凤窝,是玉溪市峨山县岔河乡的一个彝族自然村寨,地处东经102°、北纬24°,海拔1313米。在鲁加德眼里,这儿自古就是块农耕宝地——年均气温17摄氏度,无霜期达268天,年均日照时数2286小时,年降水980毫米,还有富含多种有机质的紫土,“种什么都比外面种得好。”

  凤窝是个有文化的地方,从它的名字的来历,就可引申出一段有趣的往事。

  鲁加德说,凤窝最初叫小江村,清朝初期峨山塔甸李姓、鲁姓家族迁居至此。道光年间,村里一家鲁姓佃户的孩子鲁宗孔,于1849年在南京参加了道光乙酉科的科举考试,以第43名得中举人。

  峨山那一年共有9人参加科举考试,除鲁宗孔外,其余8人均落榜。他们回来后心里有气,便在南门外城墙上写了两句话羞辱鲁宗孔:习峨脱科又脱科,中个山间小倮倮。

  在云南方言中,“倮倮”是指落后、不明事理的人。等到鲁宗孔回来看见这两句话,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又在城墙上写了两句话:管我倮倮不倮倮,金鸡飞出凤凰窝。

  到了民国年间,一位出自昆明陆军讲武堂、同是峨山彝族的史庄周,回到家乡后,有感于这里青山绿水的田园美景,又想到鲁宗孔衣锦还乡的故事,便为小江村改了个新名字——凤窝。

  千百年来,潺潺的小河从凤窝村流淌而过,见证了这方水土的岁月变迁。但如今这里,青山依旧葱茏,溪流依然清澈,民风也还是那样淳朴,大自然对这个彝家村寨真是格外青睐。

  冬季的凤窝,可谓是一年中最为闲适的季节,烤烟已经采集完毕,油菜和蚕豆由着它们生长。年关就在眼前,娶亲嫁女,盖房打井,尽是些让人高兴的事。不过,过年前最最要紧的是一定要把“绿肥”的种子撒到地里去,并收集烟杆啥的“捂”肥,为来年的烤烟种植准备足够多的养分。

  和云南大多数地方一样,凤窝为数众多的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种植烤烟,他们对待烤烟育苗和采摘,就像对新生儿的降临和儿女的婚事一样尽心。

  捂完肥的鲁加德难得闲了下来,看画看得起劲的他给画家武俊当起了助手,布满茧子的手像握锄头般紧紧握住了在风中摇晃的遮阳伞。画家的笔触游走到哪,他也就轻轻摇动伞杆,把阴凉移动到哪儿。

  “风还真是大,跟春风似的,吹得遮阳伞和画架都要散架喽。”

  “是啊,风大得把我原本想画的大山都吹走了,这洋姜花也画得跟打战似的。”

  “早上好,早上风小,花儿也漂亮,不会打蔫。你这花像喝醉了一样。看来,画画和我们种地一样,赶早点儿好。”

  “早上的花儿美,下午的花也不错呢。就像你们现在种的有机蔬菜,有虫子也可喜呢。”

  “你们为啥要画这些东西啊?路边到处都是,没啥好稀奇的。”

  “在城里待久了,就特别渴望回归自然。土地里长出的东西多有力量,怎么看都好看。”

  鲁加德和武俊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在他们身后,青山葱茏,溪流清澈,云层的投影在红土地上迅速漂移,旖旎无比。

  此时,躲在山脚的毛杰已经完成了第一幅作品:正午明晃晃的阳光打在延绵起伏的红土地上,大地被涂上了丰富的色彩,红色的泥土、深绿的桉树林、浅绿油菜、白色的小野花,相间成大小不一的色带和色块,如色彩的海洋般连绵起伏,一望无际;电线杆和农房点缀其中,正是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印鉴……

  凤窝的秘密

  下午4点,阳光跑的比风还快。画累了的陶发和在溪边修桥的鲁大爹聊起了天。他告诉鲁大爹,画中白色断断续续的线条是大风,卷曲的绿色线条是地里的油菜,黑色的点可以理解为土地,也可以说是种子。

  鲁大爹笑嘻嘻地从身边破旧的铁皮盒中捻起了一团烟丝,喂进身前的水烟筒里,“噗通通”的吸起来。他没告诉陶发,这些卷曲的绿色线条还不是一般的油菜呢。

  “凤窝现在种的都是有机蔬菜,连烟和石榴核桃都是。”种了30年烤烟,鲁大爹没想到在自己50岁这一年,种上了一种叫“有机”的烟。

  2008年开始,凤窝这个封闭的小山村凭借其保护完好,典型而独特的高原山涧小盆地自然风貌,被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选为了有机烟的种植基地。鲁大爹们在红塔的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开始了有机烟的种植。

  “以前不知道‘有机’是啥玩意,这几年从电视上知道了有机食品,才晓得自己每天吃的原来是让城里人羡慕的东西。更没想到的是现在又来了个有机烟,而且还被自己种上了。”对着正在“休息”的有机烟田,鲁大爹得意地说,“要想种出好烟,还得遵循老祖宗推崇的自然规律。地啊,忙了一季,得让它休息休息。”

  “凤窝目前分为有机烟叶种植区、有机蔬菜示范区、有机水稻轮作区、有机畜禽养殖区和生态林果体验区等几大板块,还建有单独的育苗工场和烘烤工场。”红塔集团副总裁张建华介绍说,依托这几大功能模块,他们在凤窝村构建起了一个巨大的有机农业循环经济圈,这也是中国的第一座烟草庄园——玉溪庄园凤窝园得以生生不息的关键。

  目前,凤窝园已规划建成40亩的有机蔬菜种植区、300亩的有机玉米种植区和120亩的有机水稻种植区;建成年出栏规模为1000头的生猪养殖场,年生产仔鹅10000只、鸡鸭2000只的有机水禽畜养殖基地和年处理300吨畜禽有机粪便的发酵场。

  “其实好多人都不懂烟,不懂农业,以为硕大整齐、无虫无害的就是好烟、好作物。实际上,自然的才是最好的。”张建华说,在玉溪庄园,有机烟叶种植完全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物质,而是采用了近乎原始的“活水浇灌、手工供养”的种植方式,辅以“以虫治虫”等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庄园所产,每片每叶都是人工的勤力供养之后,大自然的慨然馈赠。

  所有这些有机种植的秘密,都让张建华等红塔人和鲁大爹这样的凤窝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荣。

  “以前,农村种地不是也不用化肥,不用杀虫剂么,”有画家问。

  “还是不一样的哩。以前是完全靠天,现在还加了不少人的心思呢。比如,一块地今年种了有机烟叶,明年就会改种水稻,这样合理的轮作,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烟叶蚜虫泛滥了,我们会捉几只七星瓢虫上去,以虫治虫……”谈起有机种植,这里比开会还热闹。

  而正是用近乎执拗的个性,玉溪人种出了世界上最好的烟。与其他常规烟叶相比,玉溪庄园出产的有机烟,无农药残留,色泽金黄、油润醇香。

  美丽农村,美丽中国

  下午6时,太阳悬在山谷顶一点一点往下沉,金志强的影子被拖得老长老长。还剩一笔,这幅名为凤窝小景的作品就要完成了,他把村子崭新的戏台放在了画的正中间,大红的屋檐在夕阳下显得特别温暖。

  “一个美丽的乡村,总该有座属于自己的戏台、宗祠,或者打谷场也好,”金志强嘀咕着。

  “烟农的女儿”陈玲洁抬着画板从金志强身边走过。她刚画了采割完毕的水稻田,画面中有集中收集的秸秆,正堆捂着等待它们变成孕育生命的有机肥料。“一个乡村,留有对土地充满感情的人,一定会是美丽的故乡。”

  赶来帮忙背画箱的鲁祥告诉画家,戏台是前不久刚修好的。这是红塔在在构建有机产业的同时,反哺农业改善我们凤窝农民生活的做的一大好事,还给我们治理了河道、修好了生活、灌溉水渠,建好了密集烤房、公共厕所和科技文化活动室。

  “在外转了一圈后,我又回到了凤窝,这个地方有前途。”鲁祥说。

  数字上的变化或是鲁祥口中的所谓有前途。峨山县岔河乡乡长张存德介绍称,自2008年以来,凤窝村人均年收入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1年达到8795元,2012年预计能突破万元。

  “美丽的中国,一定要有美丽的农村。”在发展有机农业,旨在把作物本真的自然清香还给消费者的背后,其实还藏有红塔人另一个更有担当的梦想——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农村,而经济上的改善并不是终点。

  其实,早在80年前,著名社会学家费通就说过中国社会在本质上是“乡土的”,这个论断至今仍然适用。当我们义无反顾抛弃“土”,敞开胸怀迎接“洋”时,却忘了,无论是为子当孝、待人以信的“人学”,还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学”,实质都是“农民学”——是祖上世世代代与人、与天地打交道历练出来的学问。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建设美丽中国,需从农村做起。

  可当下,乡村改如何建设呢?复兴中国需要从文化自尊、自觉到再造;同理,复兴乡村也需从乡村及乡村文化的自尊、自觉再到再造。

  “有机种植在这片土地上的复兴,也意味着道法自然的传统农耕文化的复兴。”红塔集团监事会主席、工会主席曹航说,“中国的乡村,曾是中国礼仪的发源地,也是传统伦理的根基,和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乡村的未来,比我们想象的,更需要大家的参与。”

  傍晚,太阳落山了。烟农鲁加德检查了下肥窝子上的稻草盖,准备回家吃饭。杵着锄头的他,立在余晖里,好似一个以锄作笔、以田作砚的大地画家。

  大地上的一切都开始沉寂下来。但是,仔细看,生命并没有蛰伏,影响这块土地的艺术原动力正轻手轻脚地繁衍、向上。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