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丽中国行)慢慢变清的西安护城河

2013年02月07日 16: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西安2月7日电 题:慢慢变清的西安护城河

   记者 田进 冽玮

  拥有世界上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城墙,西安民众的生活由此打上“厚重”烙印。佛晓,站在护城河岸吼一嗓秦腔;午间,喂护城河里的“红鱼”;傍晚,围坐城墙根下品茗聊天……

  在冷兵器时代承担着阻止敌军接近城墙、固守城防的护城河,如今已成为一条美丽的景观河。

  久住顺城巷的张斌老人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前,城墙满目疮痍,黄土裸露在外;家门口的护城河,污泥、脏水沉积,整日散发着异味。

  谈及护城河的“黑与臭”,供职于西安城墙景区管理委员会建设处的刘文海感同身受。他告诉中新社记者,西安护城河出现的“环境困扰”并非一朝一夕。

  “护城河不仅是景观河,同时还承担着城市滞洪、蓄洪功能。”刘文海说,“每年雨季,西安城内排水系统过载,污水和泥沙随雨水流入河中。经过发酵变质,水体就会被污染。”

  西安环城公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韩博武介绍,目前,仍有43条雨水管道通往护城河,每年雨季,进入河中的淤泥达3万立方米。“平均来算,河床的淤泥厚度要增加10厘米左右。”

  随着当地民众对城市景观的需求不断提高,西安护城河的环境日益受关注。

  “让护城河水变清,成为当地每年‘两会’最集中的‘呼声’。”刘文海坦言,让河水变清并非易事。上世纪90年代起,有识之士陆续提出“让护城河退出城市防汛功能”、“修建河上河”等设想,均因耗资巨大,具体操作难度高而被否决。

  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时间,当地不断尝试清淤,均未能奏效。两次大规模的人工清淤,其中一次千余人耗时一年,清出淤泥20余万立方米。然而,护城河水质在短期改善后,随着新的污染物流入,再次遭到污染,周而复始,形成了治理的“怪圈”。

  “注水稀释、高压水泵清淤都没能彻底解决污染问题。”2008年,陕西环保部门引进“细菌吃淤泥”的新技术,随后在西安护城河数百米的区域内展开试验。“45天内,就把河道淤泥积消化掉七成多,这时我看到了希望。”刘文海说。

  经专家论证,护城河治理思路至此确定。“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加注水让护城河水彻底变清指日可待。”刘文海笑容难掩。

  历经两年余的治理,护城河试验段清水粼粼,游鱼喋喋,守着“老垣无语立斜阳”的沧桑,品味“长安渭水起宏图”的辉煌。

  2012年,新“治淤”措施在西安护城河东南段逐级推广。“先期治理的1.8千米河道内,水质已从劣V类达到景观用水标准。”刘文海说,“目前,与之相接的2.6千米河道治理工程业已开工。”

  按照官方构想,下一步将采取“河道梳理、污水截留、生物清淤、注入活水”等,建设水上游览线,再现“舟楫往来”。(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