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汶川地震五周年)绵竹年画的舞台越来越大

2013年05月18日 10: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绵竹5月18日电 题:绵竹年画的舞台越来越大

  作者 殷樱

  走进位于四川绵竹市孝德镇的绵竹年画村,沿途是一排排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简约古朴。院墙上画着胖娃娃骑鲤鱼,手持玉如意等吉祥喜庆的年画图案。

  这里的年画沉淀着历史,是绵竹年画南派——木版年画的发源地。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

  绵竹是汶川地震十大极重灾县之一。5年前的大地震中,年画村大量制画工具、资料、雕板及年画商品遭到损毁。

  年画村村支书徐世鹏说,震后,苏州在年画村投资援建了绵竹年画产业基地项目,为年画发展带来了机遇。

  记者走进陈氏家族的年画作坊,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年画氛围。60岁的绵竹年画传承人陈云福一手扶着画纸,一手握着画笔为《赵公镇宅》着色。而他年逾九旬的父亲陈兴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于去年过世。

  “绵竹年画是一种祈祥纳福的民间艺术,展示的是农耕文明的点点滴滴,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德、孝’文化以及传统思想。”陈云福说,销量最好的是“赵公镇宅”以及辟邪、财神等主题。

  作为绵竹年画南派第九代传承人,陈云福的儿子陈刚也接过了这个年画家族发扬光大的重担。成为新一代传承人,陈刚并没有因循守旧,在传统的年画上,勇于创新。

  “年画元素不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年画载体,没有谁规定那些年画只能画在纸上。”陈刚说,观念的改变,让绵竹年画的发展出现了井喷似的效果。

  在陈刚的画室作坊,年画不仅挂在墙上,还出现在T恤、手拎包、茶杯、扇子这些实用物品和一些挂饰上。“这是衍生出的新年画特色产品,都非常受大家的欢迎。”陈刚笑着说。

  “很多人其实都是买来收藏的。”陈刚认为,目前年画的实用性并不大,更多体现在艺术性。“传统年画不论是表现的主题、形式都要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2011年,灾后重建的年画村通过国家4A级景区验收,村里很多人家办起了年画作坊。在地震中不幸失去右臂的李丹正式拜陈刚为师,学习年画。不久,李丹一家也开上了家庭年画作坊。

  记者看到,不大的年画坊里,摆满了各种题材的年画,都是李丹用课余时间画的,线条细腻流畅、填色漂亮丰富,很难想象这是用左手画的。

  如今23岁的李丹正在成都读大三,家里年画坊由父母打理。“没事时,我也会抽空拿起画笔多画一些,填补家用。”李丹说,以前家里是靠务农为主,现在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就靠年画坊。“来买画的人很多,有一些还是专门买来送到台湾去。”

  李丹表示,她最擅长画孩童,并尝试用年画表现现代题材,开发更多品种。“我是学美术的,我最近正在用波普的形式来制作年画,我觉得应该比较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

  作为“90后”的绵竹年画艺人,李丹认为,传统的东西就像一个老树的根,而新的表现形式则是老树长出来的新枝,“只有注入新的活力,这棵老树才会长得更加茂盛。”

  震后,随着外来人对绵竹年画的关注度越来越大,绵竹相继开发出刺绣、陶版、金丝、银丝、葫芦等品类,并衍生出年画服装、折扇、挂历、贺卡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已销往美、法、英、日、泰、香港、台湾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徐世鹏介绍,目前年画村从事年画产业的专业艺人有150名,年画家庭作坊作者有900余名。而地震前,从事年画产业的人数不到100人。

  “地震后这5年,从右手截肢到拾起画笔挑起家庭重担,很多人说我是个奇迹,但我们年画村的也何尝不是一个奇迹。”李丹很高兴年画村在灾后重建中走出“围城”,面向国际市场,“绵竹年画的舞台正变得越来越大。”(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