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南郑州“海归流浪女”被送医 家人均不愿意来接(图)

2013年07月17日 08:35 来源:郑州晚报 参与互动(0)
河南郑州“海归流浪女”被送医家人均不愿意来接(图)
流浪期间,好多人向她提供帮助。
大家的心愿是,不能让她再流浪了。

  “会说英语的流浪女”住进医院

  她的同学、多名读者来电希望提供帮助

  大家的心愿一致尽快让她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市救助站和本报记者仍在努力做工作

  盼望她的亲人早点来看她

  在报道中我们将保护她的隐私,避免她受到伤害

  本报持续报道的“会说英语的流浪女”新闻继续引发关注。目前,张佳已被送到了医院,今后,她将何去何从?

  精神鉴定结果属个人隐私,将不向社会公开

  前天下午,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将张佳带离金水河边,暂时结束了她露宿街头的生活。随后,张佳被送到郑州一家治疗和防治精神疾病的医院检查。

  市救助站负责人梁新爱说,张佳的行为举止异于常人,需要送到医院作鉴定。

  医院一名工作人员昨天告诉记者,根据患者的行为举止、言谈表达,初步断定有精神疾患。现在患者的情绪较为稳定,但仍有神志不清的情况发生。

  记者在市救助站采访时,工作人员刚接到医院电话,称中午吃饭时张佳在医院突然打人,情绪仍然不受控制。

  梁新爱说,他们要求医院对张佳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包括精神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精神鉴定结果要72小时后才能出来。鉴定结果属患者个人隐私,他们不会向社会公开。

  院方表示,鉴定结果出来后,如患者愿意配合治疗,医院会设计人性化的治疗方案,尽力医治。

  针对治疗费用,医院表示,由市救助站支付。

  在以往救助过程中,市救助站了解到,张佳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

  两天过去了,她的家人仍未现身

  2010年以来,市救助站至少前后救助过张佳5次。最近一次是在今年1月份,其中有两次张佳由北京送回郑州。

  今年年初,警方将张佳送进市救助站,原因是她逛一家便利店时,吃了店里的东西没给钱。

  经查询,张佳有两个户口,一个在金水区,户主是她舅舅,另一个在南阳市镇平。

  前几次,张佳被她的叔叔和舅舅接走过。这次张佳入院后,救助站多次与她的叔叔和舅舅打电话,两人都不愿意来。

  “这个事情始终还需要家人出来帮忙解决。从没与她母亲取得过联系,也没跟她父亲有过直接的沟通,她叔叔一看到外地号码就挂了;她舅舅听说是救助站打来的,也给挂了。”梁新爱说,张佳还有一个妹妹在北京,救助站和她联系上后,一听说姐姐的状况,她在电话里说:“你们不要再跟我联系了。”

  张佳的舅舅曾告诉一家媒体,去年将她带到家里,她在家里傻笑,不高兴了还打人、骂人,有次她把被子蒙在电暖器上,被子都被烤煳了,幸亏发现得早。

  张佳的表哥王先生告诉记者,亲戚多在农村,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想管也管不了,没钱给她治疗。

  市救助站和本报记者仍未放弃做她亲友的工作

  梁新爱说:“这是一名优秀的女孩,当前关注的重点应该是怎么通过社会各界的帮助,尽快让她回到正常的轨道上,尤其是下一步的治疗情况和生活问题,不管她是否患有疾病,但生活还得继续。”

  昨日下午,市救助站多次与张佳叔叔所在地的村支书联系。村支书比较积极,一直在劝说她的叔叔来郑州。

  村支书与梁新爱通了电话。村支书说,张佳父亲在新疆,“她叔叔明确表示不会来郑州”。

  梁新爱将好心人愿意救助张佳的情况告诉村支书,他表示,再跟她叔叔说说。

  这篇报道刊发后,多名读者来电希望给张佳提供帮助,有愿意提供治疗费用的,有要买些礼品去看她的。

  梁新爱表示,按照规定,为保护患者隐私,他们不会将张佳的个人信息透露给其他人,爱心人士的捐赠、怎么治疗,只能由她的直系亲属来做决定,她的去留,任何人也无权决定,希望她的家人能够尽快出现,这也是对张佳心理上的一种帮助。

  本报记者也极力劝说她的表哥王先生,尽量给张佳父亲做工作,让他来郑州看望女儿。

  大学同学:希望能给张佳提供帮助

  昨日下午,本报记者接到天津尹女士打来的电话。她证实,张佳是她的大学同学,当时她们都在某知名大学自修外贸英语课程,前后读了两年。

  毕业后,张佳去了新加坡留学,在那里继续学习英语专业。

  尹女士说,大学期间,张佳住在她隔壁的寝室,“她人挺外向的,爱说爱笑,没事大家就在一起聊天”。

  5年前她们还有过联系,之后因忙各自的事,就没联系了。

  尹女士说,现在同学都在关注这件事,希望能给张佳提供帮助。

  按照医院规定,只有政府人员、办案人员和患者亲属能与患者见面。

  本报记者将这个规定告知尹女士,并留下了她的电话。等张佳亲人出现后,记者将转达同学们对她的关注。

  网友评论

  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她再流浪

  昨日本报连续报道后,微博上网友评论如潮。

  @天地之间小太阳:还是多帮帮她吧。谁知道她经历过多少辛酸的遭遇,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她再流浪。

  @紫轩娃娃:太可怜了,希望你快快康复,过上正常人的日子。

  昨天,@新京报发表快评:【有一种伤害叫“救助”】近日郑州有媒体发起救助一“流浪女”,女孩初步诊断为精神分裂。救助是好事,但女孩照片被正面刊播,“能说地道英语,曾在新加坡留学,在北京一家电视台工作过”……种种隐私无遮无拦,救助俨然成了猎奇式围观。这样的“救助”,它的别名叫“伤害”。

  在第一篇报道中,本报刊发了张佳的正面照片,更多的考虑是,希望读者提供线索,找到她的家人、亲友。第二次报道时,本报刊发的是一张背面照片,我们尽力保护她的隐私。我们和众多读者有同一个心愿:希望她尽快好起来,别再流浪。

  本报连续报道张佳的遭遇后,接到多名读者的电话,有提供亲友线索的,有希望提供帮助的,但也有个别人动机不纯。某地一名姓郑的男子在电话中说,他今年34岁,想请张佳做他的女朋友。

  对于读者来电,本报一一甄别后作了回复。对个别动机不纯的人,本报拒绝透露张佳的信息。(记者 冉小平 何涛/文)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