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绘“美丽中国“江苏画卷 发展与生态如何寻求平衡点

2013年08月05日 14:31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绘写“美丽中国”江苏画卷

  发展与生态,如何寻求平衡点

  对照“两个率先”目标要求,生态环境仍是突出“短板”;对照群众迫切期盼,生态产品已成紧缺公共产品。作为全国GDP总量第二的经济大省,江苏的发展正面临生态环境的瓶颈。

  制约的背后,是平衡之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可谓全球共性难题。站在生态文明建设新起跑线上,江苏正在寻找自己的答案。

  生态文明,决非“不发展的文明”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向前推进,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成为“两个率先”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尽管“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但这不能成为“以不发展去换生态”的藉口。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际上就已认识到,在所有的环境污染问题中,没有比“贫穷污染”更为严重的。即便到今天,且不说苏南、苏北还有较大差距,在苏南,也还有许多需要靠“发展的增量”才能解决的“存量”难题。发展,只有发展,才是走出生态困境的治本之策。

  生态文明,决非“不发展的文明”。主持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的著名学者刘湘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减损文明的扩张性和对抗性因素,实现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继承和保留工业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同时,克服工业文明的局限与缺失。

  必须承认,环境污染是生产的“负效应”,有生产往往就有污染。不过,生态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当污染物没有超出其自净能力时,就不会表现为环境危机。正因为此,省委书记罗志军强调,“要努力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省委全会部署下半年经济发展时,提出“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显然,强调的是优质发展、科学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发展。

  生态红线,就是生态安全底线

  “必须赋予经济建设以生态尺度”,这是省委全会上各级干部的强烈共识。

  既要把发展搞上去,又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关键是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如何平衡?国际上公认的方法是:把一部分国土保护起来,成为“生态涵养区”,为人们提供天蓝、地绿、水净的公共性生态产品和服务。

  《意见》和《规划》遵循这一理念,提出“严格保护重要水源、湿地、水体、山林等自然生态资源,确保生态红线区域保护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20%”。红线内区域,将禁止一切与其主体功能不相符的开发建设活动。此前的6月21日,省长李学勇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

  生态红线是维护生态安全的生命线、维护公众健康的保障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警戒线。“长期的经济发展使我国生态保护用地越来越小,有些保护用地已被蚕食。”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对生态红线的作用相当看重,“划红线就是设底线,不能再缩小,不能再侵犯。”

  守土有责,守土也应有价。两份文件特别提出“对生态红线保护区域给予生态补偿”的制度安排,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副省长许津荣解释说,红线内的人们失去发展经济的机会,但他们从事着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的劳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理应获得经济补偿。

  结构调整,换来经济生态双赢

  今年初,我省公布今年全省落后产能淘汰目标任务,90家企业被要求在11月底前完成淘汰任务。至6月底,已有81家企业的落后产能顺利关停。省环科院副院长刘伟京指出,淘汰落后产能,有效化解过剩产能,直接减少污染排放。

  更大力度实施节能减排,已成推进产业升级的“紧箍咒”。省环保厅副厅长蒋巍认为,强化节能减排,两份文件最大的亮点是提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要求“到2017年力争煤炭消费总量开始下降”。

  《规划》还提供一揽子“调绿”方案:针对不同产业提出优化升级细则,要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重点传统行业实施提标改造;对创造全省70%工业产值的工业园区,提出“全面生态化改造”,进一步形成循环经济模式,促进产业纵向上实现产品配套,横向上实现资源共享。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既能为环境减负,又能为生态增值。”太湖之滨的宜兴周铁镇党委书记裴焕良对此感触尤深。2007年太湖水危机暴发时,周铁7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化工企业150余家,化工占全镇经济比重高达85%。此后,这个“化工之乡”铁腕治污、全力转型,如今,它不仅成功转轨为“国家机械装备产业基地”,而且凭借优美环境于去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记者 杭春燕)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