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川八旬翁倒贴钱出书记录“奋斗的岁月”(图)

2013年10月10日 08:58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四川八旬翁倒贴钱出书记录“奋斗的岁月”(图)
高富许在阅读自己编著的书。

  倒贴钱出书 老人记录“奋斗的岁月”

  成都一玻璃厂退休职工高富许牵头筹备,为曾经一起奋斗的工友们留下“回忆录”

  华西都市报: 年轻的时光可以用来奋斗,当我们老了,还可以用来写回忆录,以及帮助他人写回忆录。一本工厂老人的集体回忆录,四本普通人的个人传记,这是成都市成华区培华路社区84岁的老人高富许近5年来的工作成就。他说他的快乐来自于用生命剩下的时光印刻那些时代洪流里的平凡历史。

  追 忆 青 春

  》》丰收的果实怎么分配……车间里单身汉多,没有锅没有油,没法弄。高书记想得周到,借用食堂的场地、炊具,做包子蒸熟,每人分一份。为了做到公平合理,我们对每个包子的皮都进行了称重。

  》》“四清”运动中给班组长提意见,有意见说我的眼睛长在头顶上,架子大、打招呼都不理等。我心里只有暗暗叫苦,“我的天呀!”我不是高傲自大之徒,我连走路都在争分夺秒,我哪有时间打招呼。

  摘自《奋斗的岁月》

  收集校对稿子,设计版式,跑印刷厂,如今,原是成都一家玻璃厂工作人员的高富许已经是半个专业出书人了。只是他出的书有点特殊,一本近400页的回忆录,是他自己垫了一万多元,奔忙一年多,为玻璃厂工人留下的集体回忆。

  退休后变“出版人”

  高富许家住成都成华区红光小区,2006年末,他的山西老乡刘丹想出一本回忆录,为自己的后人留下一点纪念,希望高富许能帮忙整理印刷整本书稿。虽然自己平时喜欢涂抹两笔,但是出书这么专业的事儿的确没干过。“活到老,学到老,试试总可以!”接下任务后,高富许便和刘丹筛选照片,不断帮忙校改稿子,跑印刷厂,设计书的封面版式等。“嘿,没想到半年后还真印出来一本像模像样的书。”此时的高富许没想到,自己以后会成为一名“出书户”,到2012年底为止,他总共出版5本回忆录。

  垫钱出书留集体回忆

  和给其他人出版个人回忆录不同,高富许负责出版的第二本书《奋斗的岁月》封面上有“高富许编著”的字样,这让他非常兴奋。高富许曾经在成都一家国营玻璃厂工作,2007年底,玻璃厂的老同事们想要出一本回忆录,而负责执行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在了高富许身上。

  联系旧友,设计大纲,收集稿子,不断校改,出书的过程持续了一年多,高富许从一个文学爱好者变成了一名严苛的编辑。老友们的文章,有时需要改好几遍,有时还要帮忙将手写稿打成印刷稿,最后出来的回忆录近400页,从封面到编后语,每一页都让人想起一个回忆。“这不光是我们厂里的回忆录,还是那个年代的工人们,年轻时共同的记忆,只要能抢下一点这些时间的碎片,都是我的成就。”高富许说。出版这本集体回忆录,总共花费了2万元,其中老同事们共筹集了8000多元,剩余的11000多元则是高富许自掏腰包垫付。

  过程艰难但留下惊喜

  筹备《奋斗的岁月》一书时,最让高富许头疼的是,要寻找原来厂里的工人撰写文章。曾经有位叫丁宝祥的工人是北方人,“这个人的相声说得呱呱叫,但会说不会写!”高富许灵机一动,找人记录他口述的故事,最后写出来一看,文章流畅自然,还带有京味相声的特点,让三人都大喜过望。“遇上这样的小插曲,就跟以前在工作中解决了技术难题一样,过程艰难,但最后总是给人惊喜。”高富许说。(见习记者王海燕摄影报道)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