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阜阳一革命遗址满目疮痍 市民自筹资金维修遭拒(图)

2014年05月05日 10:33 来源:中安在线 参与互动(0)
阜阳一革命遗址满目疮痍市民自筹资金维修遭拒(图)
遗址被沟壑包围,结构也有损坏。(市民供图)

  阜阳市颍州区有一处古建被认定为革命遗址,并列入保护范围。2010年,阜阳三中准备拆除遗址建楼房,报道后被当地政府叫停。然而三年多过去了,当初施工留下的沟槽等无人处理,导致古建地基下沉、墙面开裂。文物管理部门称,跟阜阳三中沟通过很多次,但对方一直不予理会,他们也没办法。

  事件回顾:古建一度险遭破坏

  “去年我们发现墙体开裂了,地基下沉,随时有倒塌的危险。”昨天,阜阳市民刘世美说古建遭破坏,他感到痛心疾首。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祖上留下的刘氏祠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抗日战争时期,祠堂里诞生了一份抗日报纸——淮溜报,后成为当时中共皖北特委机关刊物。2009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这座祠堂被当地文物部门认定为皖北革命遗址,列入保护范围。

  2010年9月,刘世美等刘氏后人发现祠堂东厢房房顶被人扒了。原来,阜阳三中打算拆除古建盖楼,并且在距古建筑很近的地方挖了沟槽。此事当年经报道后,当地政府部门叫停了施工。然而,从那之后,刘氏祠堂再也没人问津。直到去年10月份,刘世美等人发现古建出现下沉、开裂等险情。

  “沟槽距离古建筑墙体只有半米多,挖得还很深,对房子肯定有影响。”刘世美说,他们此前就为此向阜阳市文物保护部门反映过很多次,但一直没有结果。

  市民反映:自筹资金维修遭拒

  看到祖宗留下的遗产身处险境,刘氏后人坐不住了。今年3月,刘世美等人自发成立了“淮溜报社旧址保护维修管理办公室”,并且自己筹钱,准备通过这一民间组织对刘氏祠堂进行维修保护。

  “我们凑了三四千块钱,准备将墙角下的沟槽填起来。”刘世美说,3月16日,他们还为此向阜阳市文物管理部门发出维修申请,申请得到批准。刘氏后人商量后,准备4月1日动工,将沟槽土方回填,并修补部分掉落的瓦块。然而,3月31日进驻现场后,阜阳三中的工作人员却要求住在祠堂里的维修人员搬出去。“我们说将土方回填了就走,他们说不行。我们让他们填,他们又不愿意。”刘世美说。

  有关部门:督促整改但没效果

  “目前,刘氏祠堂的产权属于阜阳三中。”阜阳市颍州区文化广电局文物管理所所长臧涛告诉记者,按照文物法规定,文物维修应该由产权单位出资,找有资质的专业单位进行。

  记者联系上阜阳市文广新局文物管理局局长刘建生。他表示,自己4月份去现场察看过,刘氏祠堂的确出现开裂、下沉等险情。“当初三中停止施工后,我们也到现场看了,之后给他们下过整改意见书,但一直没收到回复,也不见动静。”刘建生说,产权属于三中,他们不同意,进都进不去。“他们(三中)现在准备搬迁了,老址刘氏祠堂可能移交给区文管所。”刘建生说,他们将再次下整改意见书,让三中尽快进行整改,“他们要还是不修,我们也没办法了,而且我们就算自己修,经费也是个难题,只能向市政府分管领导汇报。”

  昨天,记者试图联系三中校长,但其办公室座机和手机一直没能打通。(新安晚报 徐文兵)

【编辑:单梦竹】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